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官方微信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04年 2卷 2期  刊出日期 2004-06-30
  
1 吴钦孝;韩冰;李秧秧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研究
为给森林对流域减流减沙效益的预测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环刀法”,在流域的横断面上设点,对黄土丘陵区森林小流域和荒坡草灌小流域土壤水分入渗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小流域林地土壤入渗速率显著高于荒坡草灌小流域。在2种小流域类型中,阴坡的土壤入渗速率一般高于阳坡,其中森林小流域阴、阳坡的差异较小,仅在坡上部表现明显,稳定入渗速率分别为7.8mm/min和7.0mm/min;荒坡草灌小流域阴坡的土壤入渗速率高于阳坡,这与阴坡植被发育较好有关。在坡位上,表现出从坡上部到坡下部,土壤入渗速率随坡位下移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即其空间特征为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据分析,这是上部产生的径流挟沙而下,在下部沉积,堵塞土壤孔隙,并在表层形成一个致密层的结果。根据黄土丘陵区的土壤特性,其土壤入渗过程以方正三方程拟合精度最高,如将其与A.Kostiakov方程结合使用 ,则可更好地说明土壤的初始入渗速率和稳定入渗速率。
2004 Vol. 2 (2): 1-5 [摘要] ( 1660 ) [HTML 1KB] [PDF 2743KB] ( 1557 )
6 冉大川;吴永红;寇权
环江流域90年代水沙变化研究及治理方略探讨
根据实测水文资料,对泾河2级支流环江流域20世纪90年代水沙变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利用3种方法计算环江流域90年代综合治理的减洪减沙效益;分析了流域地下径流补给变化情况,估算了流域地表水资源利用率;对环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今后治理方略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进入90年代后,环江流域最大24h降雨量明显增大,径流、泥沙大幅度增加,单位(mm)有效降雨产洪产沙量为4个阶段的最大值。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减洪减沙作用减弱,地下径流补给情况有所好转,地表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据此提出了环江流域综合治理的总方略,可供环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参考。
2004 Vol. 2 (2): 6-11 [摘要] ( 1403 ) [HTML 1KB] [PDF 3025KB] ( 1329 )
12 王飞;李锐;穆兴民;杨新民
渭河流域水利水保措施减沙水代价分异特征与水沙调节模拟
不同水利、水保措施减沙水代价研究,对于评价水利、水保措施减水、减沙效应和解决流域水沙问题,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渭河流域梯田、造林、种草和坝地等坡面和沟道水土保持措施、洪水期和年均灌溉及水库等水利措施减流减沙比的比较,分析了渭河流域1970—1996年,不同措施减沙水代价的差异和区域分异特征,并根据不同假设,模拟了通过措施数量和区域调整,对渭河径流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灌溉措施的减沙水代价最大,其次是种草、造林和梯田等坡面措施,水库和坝地的减沙水代价较小。措施减沙水代价,区域分异特征非常明显,除坝地外,各类措施的减沙水代价,均与洪期输沙模数呈显著负相关。模拟研究表明,在假定各区间水利措施不变,通过不同水保措施面积变化和不同区间水保措施调整,可以在减少泥沙量不变时,明显增加渭河径流量。
2004 Vol. 2 (2): 12-17 [摘要] ( 1362 ) [HTML 1KB] [PDF 2899KB] ( 1219 )
18 王春红;王治国;铁梅;王国盛
河沟流域土壤水分空间变化及植被分布与生物量研究
以河沟流域土壤含水量测定和植被调查为基础,综合分析了不同地貌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空间变化,以及植被群落、植物种分布和生物量的变化。认为:黄土残塬从塬中、塬坡、沟坡到沟底,土壤水分呈有规律的变化,从塬中到沟坡中上部,土壤含水量呈递减趋势,坡麓及沟底土壤含水量则最高,而阴坡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阳坡;农耕地土壤含水量高于草地,林地含水量最低;植被分布和生物量,与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基本呈正相关;植物对不同地貌部位的适应性不同,从而决定了植物分布与生长。通过综合分析,提出不同地貌部位植物的适应性评价表,为人工恢复植被的植物种选择提供参考,为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提供科学依据。
2004 Vol. 2 (2): 18-23 [摘要] ( 1525 ) [HTML 1KB] [PDF 2584KB] ( 1451 )
24 聂兴山;杨才敏
晋西多沙粗沙区坝系建设的相关问题
坝系是以小流域为单元,为充分利用水沙资源,在沟道中修建的以滞洪、拦泥、淤地为目的的大中小型淤地坝工程体系。坝系建设,就是在一条小流域内合理布局大、中、小型淤地坝工程体系,做到遇洪能拦,遇旱能灌,淤地能种,水多能排,防洪保收。为总结晋西多沙粗沙区坝系建设的经验教训,指导今后沟道坝系建设,在对小流域典型坝系进行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对坝系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合理确定坝控规模、建坝密度、建设时序和大中小型淤地坝的比例,是保证沟道工程安全,充分发挥坝系群体最佳效益的主要内容。
2004 Vol. 2 (2): 24-27 [摘要] ( 1190 ) [HTML 1KB] [PDF 3650KB] ( 1230 )
28 周学军;夏卫生
我国东南部花岗岩古地貌与现代侵蚀关系的研究——以湖南衡山为例
研究中国东南部花岗岩侵蚀地貌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以期为本区农业和环境持续发展提供参考。通过分析衡山花岗岩古地貌坡形、坡向和物质构成对现代侵蚀的影响,发现:古代侵蚀地貌是现代侵蚀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在人类干扰较少时,现代侵蚀应为正常侵蚀,而在植被受到破坏时,就有可能产生加速侵蚀。同时,现代侵蚀又是对地貌的重新塑造过程,现代侵蚀与石蛋地貌、沟壑崩岗地貌、坡谷地貌的形成与发育,存在密切关系。单一的人工植被,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土壤侵蚀,稳定地貌发育,但与自然形成的草、灌、乔混交林相比,相差甚远。
2004 Vol. 2 (2): 28-34 [摘要] ( 1634 ) [HTML 1KB] [PDF 3795KB] ( 1447 )
35 汪东川;卢玉东
国外土壤侵蚀模型发展概述
土壤侵蚀模型是预报水土流失、指导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优化水土资源利用的有效工具。根据土壤侵蚀模型发展过程的特征,从时间上划分了土壤侵蚀模型发展的3个阶段,即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建立以前的时期、USLE的建立及发展的时期和土壤侵蚀模型百家争鸣时期。介绍了世界上一些基本的土壤侵蚀模型,从而概述国外土壤侵蚀模型的发展过程。
2004 Vol. 2 (2): 35-40 [摘要] ( 1485 ) [HTML 1KB] [PDF 3985KB] ( 1852 )
41 杨险峰
风沙地区公路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状况及防治对策
在新疆沙漠地带进行公路建设,极易引起水土流失,为防止水土流失,对公路沿线的自然状况及水土流失情况作了调查,在对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后,结合公路项目本身的特点,在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和组织管理等方面,提出了预防水土流失的对策。
2004 Vol. 2 (2): 41-44 [摘要] ( 1460 ) [HTML 1KB] [PDF 1995KB] ( 1352 )
45 董智;李红丽;左合君;丁国栋;孙保平
土壤凝结剂沙障防风固沙实验研究
在7m/s、15m/s和20m/s的实验风速下,对不同浓度土壤凝结剂处理的沙障模型进行风洞吹蚀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抗风蚀强度以40%浓度处理最强,20%最弱,但30%浓度防风蚀效果较为实用。在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绿洲边缘的流动沙丘,采用较为适用的30%浓度的土壤凝结剂进行1m×1m,1.5m×1.5m,2m×2m等3种不同规格沙障喷洒实验,通过对风速、粗糙度、风沙流结构特征值,以及沙障的蚀积状况进行调查,其结果表明,各种规格的沙障中,1m×1m的沙障性能最好,1.5m×15m次之,2m×2m最差。沙丘不同部位沙障的抗蚀力不同,迎风坡受损程度和风蚀率最高。
2004 Vol. 2 (2): 45-49 [摘要] ( 1534 ) [HTML 1KB] [PDF 3094KB] ( 1307 )
50 满多清;杨自辉;徐先英;吴春荣;丁峰
荒漠绿洲农田防护林伐根嫁接毛白杨更新技术
为抵御病虫害侵袭,提高干旱荒漠区防护林的防风固沙效益,在不同种的杨树伐根上,嫁接二倍体、三倍体毛白杨,嫁接亲和力强、接穗成活率高、生长旺盛、越冬成活率高、伐根为青杨组和黑杨组树种,则表现较差。引种不同品系的二倍体、三倍体毛白杨种(穗)条,实施箭杆杨农防林伐根嫁接的结果是:二倍体毛白杨品种中河北毛白杨表现最优;三倍体毛白杨品种中YX-128表现最优。对二白杨伐根嫁接的三倍体毛白杨,更新林存活率调查(3个冬季后)结果为:伐根上保存1株以上嫁接苗的占888%;杨树伐根直径与接穗苗数(1~3)对嫁接毛白杨的高生长差异不显著,二倍体、三倍体毛白杨品种间的高生长差异也不显著,但随着接穗数的增加,高生长有降低的趋势,而对嫁接苗的地径生长,则差异显著,其与伐根直径呈正相关,并随着嫁接苗数的增加显著下降,且三倍体毛白杨嫁接苗的地径生长,明显大于二倍体毛白杨。试验表明:正常情况下,伐根嫁接毛白杨,当年苗木高度达2.0~4.4m,2年后,林带平均高度达6.2m,3年后,二倍体、三倍体毛白杨林带的平均高度和地径,分别为73m、7.65cm和7.4m、8.87cm,防护效益显著,预计更新林生长4年后,高度与原防护林相近,防护效益可超过原防护林的90%。
2004 Vol. 2 (2): 50-54 [摘要] ( 1379 ) [HTML 1KB] [PDF 2629KB] ( 1318 )
55 胡建忠;朱金兆;周心澄;李文忠;张春霞
北川河流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土壤渗吸性能研究
土壤渗吸性能是土壤重要的物理特征,是生态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影响土壤渗吸性能的机制,可以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关科学依据。应用双环渗透仪法,对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科技试验县———青海省大通县北川河流域退耕地土壤渗吸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退耕地表土层渗吸过程基本上为INVERSE或S模型,突出表现为初期渗吸速度极大、中期降低、后期小,直至趋于某一常数亦即稳渗速度的过程。退耕地与天然林地的表土层,稳渗速度相同,平均达42mm/min,比农耕地高95倍。随着退耕地林分的正常生长,林分枝叶重量的增加,枯落物的不断积累,表土层厚度的增加及改良,退耕地稳渗速度会逐步得到有效提高。
2004 Vol. 2 (2): 55-61 [摘要] ( 1282 ) [HTML 1KB] [PDF 3236KB] ( 1249 )
62 刘晨峰;尹婧;贺康宁
林下植被对半干旱区不同密度刺槐林地土壤水分环境的指示作用
研究林下植被对不同密度林地土壤水分环境的指示作用,可以为造林营林中的密度调控、提高林分生产力和林分稳定性等,提供理论根据。为此,对山西黄土丘陵沟壑区的14年生人工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林6种造林密度(1.5m×2m、1.5m×3m、1.5m×4m、1.5m×5m、1.5m×6m、1.5m×7m)林分的土壤水分、林下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进行观测,同时,采用样方调查法,对不同密度林内的树木生长情况和林下植物的类型、数量、分布及发育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小的林分内,各小环境指标均优于密度大的林分,其中土壤水分、光照强度有显著的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减小的趋势,刺槐林地内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渐渐出现干旱、半干旱地区成龄人工林土壤干化的现象,林下植被的种类和数量相应减少,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也降低,且逐步由以鹅观草(Roegneriakamoji),小菅草(Themedaminor)为典型的中生植物,向以角蒿(Incarvilleasinensis),灰绿藜(Chenopodiumglaucum)为典型的旱生植物过渡,反映出林分内的小环境条件随林分密度变化的特征。因此,在半干旱区造林和营林中,密度不可过大,以便提高林分生产力和林分稳定性。
2004 Vol. 2 (2): 62-67 [摘要] ( 1491 ) [HTML 1KB] [PDF 3178KB] ( 1436 )
68 张志强;王礼先;王盛萍
中国森林水文学研究进展(英文)
森林水文学研究对于了解流域物理、生物及化学过程以及实施流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森林与水的关系及其在流域管理中的应用,是国际水文学及流域管理学界十分关注的课题之一。由于缺乏长期的森林水文观测数据,导致中国的学者们以及政府决策者之间,关于森林对洪水、流域年产水量以及土壤侵蚀的作用看法不一致。作者介绍了近20年来中国森林水文学的发展历史,以及我国森林生态长期定位观测站,在林冠截留、地被物截留、林地蒸发散、地表径流、土壤侵蚀等方面的观测成果。此外,还提出了服务于中国林业工程建设急需研究的森林生态水文学课题.
2004 Vol. 2 (2): 68-73 [摘要] ( 1595 ) [HTML 1KB] [PDF 2852KB] ( 1504 )
74 王进鑫;黄宝龙
人工林地含沙径流的入渗特性研究
为探索人工林地含沙径流入渗性能,以便客观评价人工林的水源涵养作用,指导集水造林整地工程设计,采用双环法,对2种土壤质地带上刺槐人工林地的浑水入渗性能,以及含沙量和泥沙粒度对土壤入渗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含沙径流可显著削弱人工林地土壤的入渗性能,降低天然降水与土壤水的转换能力,其削减能力随着入渗水流含沙量、泥沙中小于0.01mm物理性黏粒含量的增加或入渗历时的延长而增大,并受到土壤质地的强烈影响。
2004 Vol. 2 (2): 74-79 [摘要] ( 1394 ) [HTML 1KB] [PDF 2757KB] ( 1528 )
80 李文宇;余新晓;马钦彦;石青;刘萍
密云水库水源涵养林对水质的影响
为给密云水库流域的水质保护规划和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以密云县北庄镇为试验区对水源涵养林进行调查,对地表水进行监测,分析水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自2000年密云水库流域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森林面积不断增加,减少了由于农田施肥造成的非点源污染,使地表水水质的浑浊度和氨氮指标有所下降。以油松林和板栗林为例,对降雨流经森林生态系统各环节的水质进行监测、分析,说明密云水库流域水源涵养林与降雨之间的淋溶、交换、吸附等过程对降雨具有净化作用。
2004 Vol. 2 (2): 80-83 [摘要] ( 1424 ) [HTML 1KB] [PDF 2007KB] ( 1170 )
84 石青;余新晓;李文宇;有祥亮
水源涵养林林木耗水称重法试验研究
为在水源涵养林林木培育中选择耗水量较低的树种,在北京密云水库水源涵养林集水区,采用小型蒸渗系统测定仪和TDR等仪器,用称重法研究了6个野外水源涵养林树种的耗水特性,对6个树种的日平均耗水进行了比较,对不同天气情况下各树种的耗水特性进行了比较。在正常水分条件下,各树种的日耗水量,从小到大依次为荆条(Vitexnegundovar.heterophylla)、油松(Pinustabulaeformis)、臭椿(Ailanthusaltissima)、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杨树(Populussp)、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6年生荆条在7—9月份平均日耗水量为0.28kg,7年生油松在7—9月份平均日耗水量为0.57kg,3年生臭椿在7—9月份平均日耗水量为0.55kg,7年生侧柏在7—9月份平均日耗水量为0.7kg,3年生杨树在7—9月份平均日耗水量为0.77kg,5年生刺槐在7—9月份平均日耗水量为0.78kg。结果表明,荆条、臭椿和油松是耗水较少树种,适合在水源涵养林中应用。
2004 Vol. 2 (2): 84-87 [摘要] ( 1515 ) [HTML 1KB] [PDF 2111KB] ( 1161 )
88 陈云明;刘国彬;徐炳成;陈永勤
我国沙棘水土保持功能研究进展与展望
沙棘是半干旱地区用于水土保持造林的主要生态经济型树种,在中国特别是“三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全面认识沙棘林的水土保持功能,掌握其水土保持作用的机制和条件,基于国内多年来在沙棘水文水土保持方面的研究成果,简要介绍我国沙棘资源发展现状,分析人工沙棘林发挥水土保持功能的特点,认为其水土保持作用机理主要依靠3个层次,即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根系土壤层,并从沙棘林不同层次的水土保持作用机理及整体效益方面,综合评述国内最新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今后应继续加强研究的领域。
2004 Vol. 2 (2): 88-92 [摘要] ( 1415 ) [HTML 1KB] [PDF 3206KB] ( 1389 )
93 汪福学;史明昌;周心澄;罗志东;曾红娟
退耕还林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退耕还林工程,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涉及范围较大,形式多样。针对退耕还林项目科学管理和退耕还林的效益评价等内容,初步研究了利用遥感影像采集退耕基础数据,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开发平台,建立县级退耕还林管理信息系统,以各项指标的综合管理为依据,进行退耕还林工程的科学规划,以期推动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
2004 Vol. 2 (2): 93-97 [摘要] ( 1365 ) [HTML 1KB] [PDF 2468KB] ( 1243 )
98 苏强平;汪西林;关文彬
基于GIS下的岷江干旱河谷地区泥石流发生域危险性评价
四川省汶川县地处岷江上游,是我国泥石流频发地区。泥石流的发生与分布受地质构造、地貌条件、岩石种类、降水和植被等多种因素影响。以汶川县为例,在GIS技术支持下,通过计算机对空间数据获取、处理和分析,建立该地区泥石流发生域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通过合理选取评价指标、确定指标权重、计算综合评价值,得出:在该研究区域的16条沟系中,依据综合指数值,最易发生泥石流的沟系为桃关沟,佛堂坝沟等沟系,有潜在泥石流发生的沟系为新桥沟,板子沟等,而炭里沟,板桥沟等沟系属于无泥石流发生沟系。该评价结果经与历史资料对比和专家认可,符合实际,客观可行,可为防灾减灾、泥石流预报提供参考。
2004 Vol. 2 (2): 98-102 [摘要] ( 1535 ) [HTML 1KB] [PDF 2500KB] ( 1297 )
103 崔建国;汪福学;史明昌;陈胜利
基于遥感技术建立正镶白旗生态建设工程数据库
内蒙古正镶白旗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地带,生态环境形势严峻,迫切需要利用现代化的科技和信息手段,服务于生态建设。为实现全旗的资源数据管理,满足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工作的需要,并向当地的生产和科研部门提供详细的基础资料,探讨利用遥感技术来建立生态建设工程数据库的技术方法,以及数据库在白旗生态建设项目管理和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2004 Vol. 2 (2): 103-106 [摘要] ( 1379 ) [HTML 1KB] [PDF 2561KB] ( 1098 )
107 蒋文琼;王冬梅;李永贵;侯旭峰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应用——以石匣小流域为例
为确定适宜山区小流域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采用灰色理论中关联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北京市密云县石匣小流域1991—1997年各产业年产值与流域产业总净效益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得出各产业年产值与产业总净效益的关联序为:渔(0.903)>工(0.900)>林(0.894)>牧(0.890)>农(0.882)>交(0.848)>建(0.8248)>副(0.8245)>商(0.819)。据此确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改变单一农业经营,转变经营重点,以渔业、林业、工业代替农业作为经营重点,因地制宜地实现主次分明的综合开发。
2004 Vol. 2 (2): 107-110 [摘要] ( 1269 ) [HTML 1KB] [PDF 1790KB] ( 1326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关于招募《中国水土保持科学》青年编委的通知
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宣传之:中国林业教育奠基人梁希
祝贺郑粉莉副主编和陈利顶、雷廷武编委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2020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被Scopus数据库收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20年主编会暨第九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新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致谢审稿专家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7年主编会议在陕西杨凌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7—2018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原主编王礼先教授获诺曼?哈德逊纪念奖
英文稿件征稿启事
崔鹏副主编当选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刘国彬等3位编委荣获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委会换届暨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我刊副主编崔鹏当选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科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协 教育部 科技部 卫生计生委 中科院 工程院 自然科学基金会关于印发《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的通知
我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征稿启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5—2016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网址的申明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五届优秀论文评选结果的通告
祝贺《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副主编崔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Copyright Notice
201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关于颁发《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奖的决定
关于授予王礼先同志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特殊贡献奖的决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创刊十周年纪念座谈会暨第三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海南三亚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关于IP地址变更的通告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201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1-2012年来源期刊
在线投稿系统正式启用,欢迎在线投稿,并提出宝贵意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欢迎订阅《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在200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名列前茅
第二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成功召开
关于召开《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二届编辑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通知
      更多....  
更多.... 
   论文版权转让合同
   作者信息表
   论文模板
更多.... 
           
 
  版权所有© 2010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 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联系电话: 010-62336042,010-62336872 E-mail: sbxh035@263.net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京ICP备 110062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