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官方微信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07年 5卷 3期  刊出日期 2007-06-30
  
1 王敬贵;杨德生;余顺超;喻丰华;杨健新
珠江上游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现状遥感分析
以2002年前后的Landsat7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人机交互解译的方法,对珠江上游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强度现状进行遥感解译,解译精度高达87%。对遥感解译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表明:整个珠江上游的土地石漠化已十分严重,石漠化、半石漠化土地面积3万9900 km2,占总面积的16.4%;石漠化、半石漠化比率大于15%的石漠化县有52个,其中贵州省土地石漠化最严重,石漠化、半石漠化比率高达21.9%,有23个石漠化县(区),广西和云南相对较轻,石漠化、半石漠化比率分别为14.7%和14.4%,分别有21和8个石漠化县。珠江上游19个市(州)中就有12个市(州)的石漠化、半石漠化面积超过1000km2,集中分布于贵州黔南州—广西河池市、贵州黔西南州—云南曲靖市和云南文山州—广西百色市3个石漠化条带上。
2007 Vol. 5 (3): 1-6 [摘要] ( 1585 ) [HTML 1KB] [PDF 2977KB] ( 1268 )
7 杨爱民;段淑怀;刘大根;潘玉娟
水土保持的水环境效应研究
非点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很多湖库型水源地的主要污染源,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危害。水土保持措施是防治非点源污染,保护水源水质,保障饮水安全的重要手段。笔者界定了水土保持水环境效应的概念;将非点源污染的类型划分为农业型、水土流失型、农村生活型、城市径流型和降水降尘型;首次系统地揭示水土保持的水环境效应机制;定量分析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区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的水环境效应。
2007 Vol. 5 (3): 7-13 [摘要] ( 1524 ) [HTML 1KB] [PDF 3522KB] ( 1285 )
14 及金楠;张志强;FourcaudThierry;劳尔平
鲱骨状根构型对典型土体抗倾覆力的有限元分析
设计和实施治理重力侵蚀的生物工程措施需要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树木根系对土体的抗倾覆力学特性。本文以单株鲱骨(Herringbone)状根构型为研究对象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控制侧根与主根的夹角、删减根系不同部分等方法,建立了12种不同几何形态的鲱骨状根结构,并分别验证其在黏土和砂土中的抗倾覆力,由此定量评价根系的不同部分和土壤的差异分别对土体抗倾覆力的贡献率。模拟结果显示:浅层侧根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黏土中,其贡献率约占整个固土效果的35%40%;根、土复合体在整个破坏过程中形成一个旋转轴,此轴的位置随根系形态、土壤类型的不同而变化。
2007 Vol. 5 (3): 14-18 [摘要] ( 1541 ) [HTML 1KB] [PDF 2154KB] ( 1324 )
19 白东明;李卫红;郝兴明;杨晓明
新疆呼图壁河流域径流时序变化特征
依据呼图壁河石门水文站1956—2005年50a径流量资料,选取多种径流量统计参数,分析流域范围内不同径流补给来源的径流年内分配规律和多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径流量时序特征与径流的补给来源有密切关系;径流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集中度高达66.47%;而径流量的多年变化变差系数小,仅为0.15。Kendall秩次检验显示在过去的50年,呼图壁河年径流表现出显著的递增趋势;而不同时间分辨率下的Hurst指数,尤其年径流的Hurst指数为0.8,表明径流具有强劲的持续性趋势,即年径流量在未来变化周期内将表现为持续增加的趋势。
2007 Vol. 5 (3): 19-23 [摘要] ( 1484 ) [HTML 1KB] [PDF 2504KB] ( 1393 )
24 王幼奇;樊军;邵明安
LARS-WG天气发生器在黄土高原的适应性研究
利用黄土高原地区西安、兰州、太原、银川、呼和浩特和延安6个气象站1951—1990年的日序列的降雨量、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及日照时间,用LARS-WG天气发生器模拟1991—2000年的日气象资料,并用1991—2000年的实际观测值与之比较,对LARS-WG天气发生器适应性进行了检验。通过线性回归、平方根误差和平均偏差评价表明:通过长序列日气象资料,LARS-WG天气发生器能准确地模拟黄土高原6个站点的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的月分布和年辐射总量。年降水及其月分布值普遍高于实际降水值。
2007 Vol. 5 (3): 24-27 [摘要] ( 2184 ) [HTML 1KB] [PDF 1857KB] ( 1452 )
28 朝鲁蒙;王进鑫;侯琳;张劲松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复合边界土壤水分分布及影响域研究
将中子水分仪与烘干法相结合,对陕西淳化县泥河沟流域典型农果复合边界(冬小麦苹果)和针阔叶林复合边界(油松—刺槐)土壤水分进行测定,分析土壤水分在不同水平位点及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并用移动窗口法确定了两种植被复合边界上的土壤水分影响域。结果表明:农地土壤含水率要高于果园土壤含水率,刺槐林地土壤含水率普遍高于油松林地土壤含水率;复合边界上的土壤水分影响域主要受植被根系分布的影响,且随着土层深度的不同而异;苹果与冬小麦复合边界上的影响域在0~60cm土层内麦地为8m,果园为6m,80~120cm土层内麦地为8m,果园为2m,140~200cm土层内麦地为4 m,果园为4m;油松与刺槐复合边界上的影响域在080cm土层内油松为6m,刺槐为8m,100160cm土层内油松为4m,刺槐为6m。
2007 Vol. 5 (3): 28-32 [摘要] ( 1408 ) [HTML 1KB] [PDF 2796KB] ( 1281 )
33 张祥胜;田志宏;熊涛
固沙技术中控释肥与吸水剂联用技术研究
为解决固沙技术中水与肥的“瓶颈”问题,在模拟沙地中研究添加控释肥与吸水剂对固沙植物甘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控释肥对吸水剂的吸水率影响不同,各种控释肥料在沙土中分解释放速度远小于尿素;添加一定量的控释肥均可促进甘草的生长发育,表现在株高、根长、侧根数、叶片发育、生物量(干质量)和对营养元素(N、P、K)的吸收等方面。因此,在固沙植物栽培中添加控释肥与吸水剂的技术是可行的,为解决固沙植物的水肥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2007 Vol. 5 (3): 33-38 [摘要] ( 1356 ) [HTML 1KB] [PDF 2784KB] ( 1228 )
39 陈立新;宋志韬;纪萱
红松人工林腐殖质组成及其结合形态研究
运用野外调查与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红松人工林(林龄25、45、58、68 a)和红松混交林(林龄60a)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质含碳量、腐殖质组成与结合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红松人工纯林、红松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含碳量、腐殖质各组分含碳量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降低,并且根际土壤高于非根际土壤。就土壤腐殖质组成而言,除林龄58a红松人工林根际土壤和45a红松人工林非根际土壤外,其他林型土壤胡敏酸含碳量均高于富里酸含碳量;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HA/FA)在1.00~2.45之间;土壤重组腐殖质、松结态腐殖质、稳结态腐殖质含碳量大小顺序为林龄58>68>25>45a;红松混交林除紧结态腐殖质外,其他腐殖质各组分含碳量均高于红松人工林。
2007 Vol. 5 (3): 39-44 [摘要] ( 1369 ) [HTML 1KB] [PDF 2948KB] ( 1326 )
45 范金凤;满秀玲
不同干扰方式对东北山地沼泽土壤肥力的影响
通过样地法对小浪底水库库区山地生态系统不同群落间的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1)、Margalef物种丰富度(D2)、种间相遇概率(P)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等多样性指数进行研究,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不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1)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与群落类型有密切关系,同一类型的群落中,多样性指数随演替时间表现出复杂的关系;2)土壤含水量对H′、P、Jsw、D1等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土壤厚度与H′、D1、P呈显著正相关性;多样性指数与坡度无相关性;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等养分指标与多样性指数H′、D1有显著的正相关;3)多样性指数H′与乔木、灌木群落生物量表现为正相关关系,草本群落与D1相关性不显著;4)乔木林群落的恢复时间与Jsw、H′呈正相关关系,其余多样性指数(P、D1、D2)与恢复时间关系不显著(P>0.05);恢复时间每增加10a,群落物种数平均增加约6种;5)物种多样性指数H′与灌木的盖度和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性;有些单优群落随高度增加和盖度提高,多样性指数反而表现出降低;6)草本植物群落的高度和盖度与物种丰富度指数D2与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H′相关性不显著。
2007 Vol. 5 (3): 45-51 [摘要] ( 1661 ) [HTML 1KB] [PDF 3485KB] ( 1473 )
52 李岩;段文标;陈立新
阔叶红松林林隙土壤物理性质微环境异质性分析
以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林隙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对林隙0~20 cm和20~40cm土层土壤物理性质的微环境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阔叶红松林林隙表层土壤含水量、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孔隙度均大于下层,但土壤密度相反;表层土壤物理性质有相对高的极差和变异系数。土壤物理性质总空间异质性程度和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异质性均为表层土壤高于下层。土壤含水量表现出明显各向异性,土壤孔隙度趋近于各向同性,其他3个物理因子随空间距离增大而表现出各向异性。表层土壤物理性质在空间自相关范围内变异函数相互影响较小。不同层次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分布均以中低等级斑块为主,相对较高等级的斑块仅分布在020cm土层中,并位于林隙中心以北的范围内。
2007 Vol. 5 (3): 52-58 [摘要] ( 1415 ) [HTML 1KB] [PDF 3031KB] ( 1293 )
59 杜丽娟;王秀茹;程金花;孙文轩;吴赛男
密云县农用地分等初步研究
在分析密云县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因素法进行农用地分等,计算出密云县农用地分等成果,并对结果进行检验与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因素法计算的分等结果与实际相符;密云县农用地总体等别偏低,等别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与指标区差异。同时,提出农用地分等中存在的问题,即以乡镇行政界线划分指标区在县级农用地分等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建议采用分等单元实际地形地貌界线划分县级农用地分等指标区。
2007 Vol. 5 (3): 59-63 [摘要] ( 1312 ) [HTML 1KB] [PDF 2433KB] ( 1174 )
64 赵勇;樊巍;叶永忠;阎亮;赵东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不同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通过样地法对小浪底水库库区山地生态系统不同群落间的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1)、Margalef物种丰富度(D2)、种间相遇概率(P)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等多样性指数进行研究,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不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1)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与群落类型有密切关系,同一类型的群落中,多样性指数随演替时间表现出复杂的关系;2)土壤含水量对H、P、JswD1等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土壤厚度与HD1、P呈显著正相关性;多样性指数与坡度无相关性;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等养分指标与多样性指数HD1有显著的正相关;3)多样性指数H与乔木、灌木群落生物量表现为正相关关系,草本群落与D1相关性不显著;4)乔木林群落的恢复时间与JswH呈正相关关系,其余多样性指数(PD1D2)与恢复时间关系不显著(P>0.05);恢复时间每增加10a,群落物种数平均增加约6种;5)物种多样性指数H与灌木的盖度和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性;有些单优群落随高度增加和盖度提高,多样性指数反而表现出降低;6)草本植物群落的高度和盖度与物种丰富度指数D2与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H相关性不显著。
2007 Vol. 5 (3): 64-71 [摘要] ( 1550 ) [HTML 1KB] [PDF 3816KB] ( 1282 )
72 范勇;陈东田;王华田
游憩活动对泰山风景名胜区环境冲击的调查评估
以泰山风景名胜区为对象,研究游憩活动对泰山植被、土壤、水体的影响以及游客对环境改变的可接受程度。研究表明:游憩活动对植被、土壤和水体的冲击程度均为南天门景点>扇子崖景点>天烛峰景点>桃花峪景点;游客对环境改变的可接受程度依次为桃花峪景点>天烛峰景点>扇子崖景点>南天门景点。方差分析显示,4个景点受游憩活动冲击存在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游人数量与植被、土壤、水体受到的冲击程度均呈正相关性,其中,植被和土壤是两个最主要的受冲击对象,且植被与土壤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对泰山风景名胜区进行游憩活动环境冲击的调查评估,有利于促进泰山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
2007 Vol. 5 (3): 72-78 [摘要] ( 1426 ) [HTML 1KB] [PDF 3379KB] ( 1264 )
79 宫贵权;程积民;米湘成;陈声文;方腾
古田山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与生境的相关性
用来解释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物种共存机制的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已经引起了生态学家广泛的关注,而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共存机制及物种多样性维持的研究很少。笔者采用卡方检验和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对古田山典型常绿阔叶林24hm2样地中胸径不小于10mm、个体数大于18的106种木本植物与平均海拔、坡度和凸度3个小地形生境指标进行生境关联分析。卡方检验结果表明,106种木本植物中,84种(79%)至少与一种生境显著相关(P<0.05);CCA及随机化排列测验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物种的分布受生境因子限制;因此,古田山24hm2样地木本植物的分布与生境显著相关,生境特化是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在局域尺度上木本植物多样性维持的主要机制。
2007 Vol. 5 (3): 79-83 [摘要] ( 1578 ) [HTML 1KB] [PDF 2541KB] ( 1132 )
84 王霞;杨晓晖;张建军;贺维
西鄂尔多斯高原植被与环境间的关系研究
鄂尔多斯高原是一个极端受损的生态系统,为避免其再度恶化,需采取紧迫措施。利用典型对应分析(CCA)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以乌海市为例,用景观指数对植被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乌海市植被分布与环境因子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地貌、土壤这类环境因子对植被分布的影响要大于海拔、坡度这类大尺度的环境因素;因此,用GIS结合CCA对植被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是有效的,对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保护生态系统有所帮助。
2007 Vol. 5 (3): 84-89 [摘要] ( 1432 ) [HTML 1KB] [PDF 3429KB] ( 1462 )
90 沈彦;张克斌;杜林峰;李瑞;路银山
封育措施在宁夏盐池草地植被恢复中的作用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盐池县1991年以来不同时期的老封育区、新封育区和对照区进行半干旱沙地草场的植被特征及其生物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沙化草地实施封育,群落组成发生了规律性变化,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群落的多样性逐渐增加;老封育区、新封育区和对照区在植物种盖度、高度和生物量上差异并不显著,老封育区植被则以多年生草本为主;从3种措施植被的饲用价值来看,新封育区植被的饲用价值高于老封育区,表明长期封育不利于提高草场的放牧利用价值。
2007 Vol. 5 (3): 90-93 [摘要] ( 1610 ) [HTML 1KB] [PDF 2106KB] ( 1166 )
94 黄良;李靖
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可持续性评价——以陕西省安塞县纸坊沟为例
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采用社会经济统计学法,建立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可持续性评价多指标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对陕西省安塞县纸坊沟流域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实体模式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显示:纸坊沟流域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的可持续生产性指数、经济活性指数、保护性指数、稳定性指数和社会接受性指数分别为69.5、56.8、62.5、86.8和52.8;综合可持续发展指数为65.4,离可持续发展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
2007 Vol. 5 (3): 94-99 [摘要] ( 1470 ) [HTML 1KB] [PDF 3197KB] ( 1286 )
100 贾洪纪;詹敏;石长金
蚂蚁河流域水资源状况与综合管理研究
水资源的非安全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严重难题之一。结合蚂蚁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设计与监测,重新认知流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供需矛盾、水质污染和水旱灾害等问题,分析流域非和谐、非健康、非安全方面存在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超负荷用水、点面源污染及水环境保护和管理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资源安全与人水和谐为目标,进行流域的生态保护、生态自我修复、生态治理和生态监控等综合管理。
2007 Vol. 5 (3): 100-104 [摘要] ( 1379 ) [HTML 1KB] [PDF 2771KB] ( 1240 )
105 艾晓燕;徐广军
五花山水库主体工程设计水土保持评价
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评价是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基础,其目的是从水土保持角度进一步论证工程选址、布局和施工组织设计是否合理,掌握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和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为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科学布局提供依据。根据五花山水库工程的特征从下列5个方面进行评价:1)论证推荐方案的可行性、工程布局的合理性;2)论证取料场、堆料场选址的合理性;3)论证土石方利用的合理性,计算工程竣工后弃土弃渣量,提出排渣计划;4)对施工时序进行分析,掌握可能产生水土流失的区位、时段和施工环节,论证主体工程布设的措施是否能全面控制水土流失;5)评价主体工程设计中水土保持项目是否符合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要求。
2007 Vol. 5 (3): 105-108 [摘要] ( 1469 ) [HTML 1KB] [PDF 2541KB] ( 1116 )
109 刘鑫;姜德文;毕华兴
我国水土保持市场准入制度初探
水土保持是一项公益事业,关系到公众和社会利益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其从业机构和个人均应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有利于水土保持市场的规范化、健康化发展。笔者就中国水土保持市场准入制度的必要性、目前市场准入制度所涉及的主要领域及其准入现状、加强市场监管和实行从业人员执业资质制度等几方面对我国水土保持市场准入制度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建议。
2007 Vol. 5 (3): 109-113 [摘要] ( 1219 ) [HTML 1KB] [PDF 2773KB] ( 1146 )
114 王兵;郭浩;王燕;马向前;李少宁;陈涛;常伟明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研究进展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是当前热门研究方向之一,已成为国内外森林状况评估和森林资源管理的标准。笔者在浏览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概念、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评估公式和评估标准与结果表达等方面,分析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的研究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研究的发展趋势。
2007 Vol. 5 (3): 114-121 [摘要] ( 1699 ) [HTML 1KB] [PDF 4258KB] ( 1641 )
122 胡续礼;张旸;杨树江
我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技术进展
在总结评价近几年来我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技术进展的基础上,指出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的难点和不足,包括合理的监测频率难以确定,水土流失动力因子监测不深入和高新技术引入及应用不足;展望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的发展趋势,为实际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2007 Vol. 5 (3): 122-126 [摘要] ( 1493 ) [HTML 1KB] [PDF 2806KB] ( 1342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关于招募《中国水土保持科学》青年编委的通知
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宣传之:中国林业教育奠基人梁希
祝贺郑粉莉副主编和陈利顶、雷廷武编委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2020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被Scopus数据库收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20年主编会暨第九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新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致谢审稿专家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7年主编会议在陕西杨凌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7—2018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原主编王礼先教授获诺曼?哈德逊纪念奖
英文稿件征稿启事
崔鹏副主编当选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刘国彬等3位编委荣获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委会换届暨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我刊副主编崔鹏当选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科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协 教育部 科技部 卫生计生委 中科院 工程院 自然科学基金会关于印发《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的通知
我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征稿启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5—2016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网址的申明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五届优秀论文评选结果的通告
祝贺《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副主编崔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Copyright Notice
201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关于颁发《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奖的决定
关于授予王礼先同志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特殊贡献奖的决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创刊十周年纪念座谈会暨第三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海南三亚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关于IP地址变更的通告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201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1-2012年来源期刊
在线投稿系统正式启用,欢迎在线投稿,并提出宝贵意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欢迎订阅《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在200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名列前茅
第二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成功召开
关于召开《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二届编辑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通知
      更多....  
更多.... 
   论文版权转让合同
   作者信息表
   论文模板
更多.... 
           
 
  版权所有© 2010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 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联系电话: 010-62336042,010-62336872 E-mail: sbxh035@263.net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京ICP备 110062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