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出版道德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第一届编委会
第二届编委会
第三届编委会
第四届编委会
投稿须知
征稿范围
稿件写作须知
英文写作须知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官方微信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04年 2卷 1期
刊出日期 2004-03-31
1
文伏波;陈俊府
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条件,东西变化和垂直分异明显,水土流失问题突出。“长治”工程的成功实践说明,从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入手,遵循水土保持技术路线,是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必由之路和重要原则。建设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要切实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严格执法;以安居乐业为前提,树立新的防治理念;切实解决好水的问题;坚持以流域为单元治理,统一规划原则;重视滑坡、泥石流和崩岗防治工作。
2004 Vol. 2 (1): 1-3 [
摘要
] (
1274
) [
HTML
1KB] [
PDF
2263KB] (
1286
)
4
余新晓;牛健植;徐军亮
山区小流域生态修复研究
系统研究分析密云县潮关西沟封育区天然次生林的生态修复效果。研究表明:经过近20年的封育,林分的郁闭度提高了近0.2,林场的林木覆盖率从7.2%提高到93.8%,生物多样性、林木生物量、植被群落,都有所增加。平均林分郁闭度超过0.4,比封育前提高0.1~0.2,植被覆盖度超过90%,林木在截留降水、提高林地蓄水、减少地表径流、防治水土流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4 Vol. 2 (1): 4-10 [
摘要
] (
1490
) [
HTML
1KB] [
PDF
3279KB] (
1522
)
11
刘国彬;杨勤科;郑粉莉
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与生态建设
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特征,介绍该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成就。根据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理论与实践,提出了黄土高原国土整治的“28字方略”及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概念;研究了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建议退耕还林还草与沟道工程措施结合,加强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的系统研究;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基础上,加强中尺度生态环境建设试验示范研究和科学评估生态恢复的环境效应等。
2004 Vol. 2 (1): 11-15 [
摘要
] (
1921
) [
HTML
1KB] [
PDF
2768KB] (
1853
)
16
祁伟;曹文洪;郭庆超;陆琴
小流域侵蚀产沙分布式数学模型的研究
为反映因下垫面因子空间分布不均和人类活动对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建立了基于场次暴雨的小流域侵蚀产沙分布式数学模型。该模型能够模拟出流域在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径流和侵蚀产沙的时空过程,从而加强了在水土保持措施制定中的应用,并能够检测流域管理措施对径流泥沙过程产生的影响,进而为配置流域内水土保持措施和检测流域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经黑草河小流域实测资料率定和验证,计算值与实测值符合良好。
2004 Vol. 2 (1): 16-21 [
摘要
] (
2102
) [
HTML
1KB] [
PDF
3461KB] (
1429
)
22
杨晓晖;张克斌;慈龙骏
中国荒漠化评价的现状、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荒漠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其现状和趋势进行准确的评价,将有助于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治。作为受荒漠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荒漠化局部好转总体扩展的趋势尚未得到遏制。在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下,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使中国脆弱的旱地生态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荒漠化评价将为这一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科学的依据。从国家和地区尺度上,回顾了中国荒漠化评价的现状,指出目前中国荒漠化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基准的不确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的难操作性和遥感数据源选用的随机性,进而对上述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行了讨论。
2004 Vol. 2 (1): 22-28 [
摘要
] (
1458
) [
HTML
1KB] [
PDF
3650KB] (
1257
)
29
武健伟;鲁瑞洁;赵廷宁
中世纪暖期的中国东部沙地
中世纪暖期是冰后期的又一次温暖期,研究表明,当时世界许多地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气温回升现象,而且气温回升与20世纪初气候变暖现象类似。为探讨该期中国东部沙地的气候环境状况,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中国东部沙地若干古土壤和河湖相沉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世纪暖期,东部沙地普遍发育古土壤或河湖相沉积,气候温暖湿润,流沙固定,沙地面积缩小,植被盖度增加,沙地形成干草原—疏林草原景观。弄清中世纪暖期东部沙地气候状况,可为其未来气候环境演变趋势研究提供基础参考。
2004 Vol. 2 (1): 29-33 [
摘要
] (
1280
) [
HTML
1KB] [
PDF
2534KB] (
1296
)
34
吴发启;张玉斌;王健
黄土高原水平梯田的蓄水保土效益分析
在整理、分析黄土高原西峰等水土保持试验站径流、泥沙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地区水平梯田的蓄水保土效益。结果表明:其效益的平均值为867%和877%,但差异悬殊,主要是受暴雨、大暴雨质量的影响。次降雨综合参数
PI
、汛期降雨量和年产流降雨量分别小于200mm
2
/min、350mm和125mm时,蓄水保土效益均为100%,大于这些数值时,效益降低,两者呈负相关;同时,梯田的质量也影响蓄水保土效益。
2004 Vol. 2 (1): 34-37 [
摘要
] (
1709
) [
HTML
1KB] [
PDF
1848KB] (
1375
)
38
高甲荣;孙保平;王淑琴;徐军亮
可降解生态垫在河滩地造林中抑制杂草的效果
为了检验可降解生态覆盖垫在河滩地造林中抑制杂草生长的效果,分3个处理(有生态覆盖垫、无生态覆盖垫、空旷地对照)对北京延庆县中德合作项目示范区的油松、刺槐、元宝枫、蒙古栎、侧柏和铺地柏等树种下的杂草盖度等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可降解生态垫的杂草抑制率超过821%;杂草生长越旺盛的林地,可降解生态垫的杂草抑制率越高;大苗和冠幅较大的树种,可降解生态垫抑制杂草的效果更为明显。
2004 Vol. 2 (1): 38-41 [
摘要
] (
1391
) [
HTML
1KB] [
PDF
1993KB] (
1249
)
42
王晗生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策略回顾
以当前在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中出现的植被自我修复的舆论倾向为切入点,论述纯自然观、“草、灌先行”、“适地适树”、“适地适林”等植被恢复策略,试图达到澄清问题的目的。认为“适地适树”并没有错,贯彻“适地适树”,将人工建造和自然修复二者结合起来,建设植被是适宜的,但期望通过“草、灌先行”,顺序恢复森林植被有其困难性。分析表明,“适地适树”的标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最后讨论植被地带性原则与“适地适树”的联系。
2004 Vol. 2 (1): 42-45 [
摘要
] (
1435
) [
HTML
1KB] [
PDF
2292KB] (
1354
)
46
刁鸣军;常丹东;王礼先
海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用水研究
为确定海河流域不同类型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减水减沙作用,并为估算生态用水提供依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划分海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在分区的基础上,根据多年来小流域治理减水减沙作用的观测成果,分析、计算黄土丘陵沟壑区、土石山区、石质山区的减水减沙定额;以各分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保存面积及规划治理面积为依据,计算出海河流域现状、2010年及2030年的水土保持生态用水分别为26.06亿、42.92亿及71.53亿m
3
。
2004 Vol. 2 (1): 46-51 [
摘要
] (
1253
) [
HTML
1KB] [
PDF
2702KB] (
1186
)
52
周正朝;上官周平
土壤侵蚀模型研究综述
近年来,人们对土壤水蚀形成过程及其模拟进行了广泛研究,并针对不同研究对象与目的,建立了土壤水蚀的经验预报模型、物理过程模型和分布式模型。在对国内外一些主要的土壤水蚀模型进行评述的基础上,讨论土壤侵蚀模型研究与GIS技术和BP神经网络理论结合的发展趋势,同时结合土壤水蚀模型的开发和应用情况,提出了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究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和我国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究的设想。
2004 Vol. 2 (1): 52-55 [
摘要
] (
1380
) [
HTML
1KB] [
PDF
2877KB] (
1761
)
56
唐政洪;蔡强国;许峰
流域侵蚀产沙的尺度变异规律研究
侵蚀产沙的尺度变异规律,是当今土壤侵蚀研究的前沿,它涉及的研究范围广泛,小到土壤颗粒,大到全球气候变化与碳循环过程。特别是不同尺度流域之间侵蚀产沙和输移,究竟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小流域所获得的研究成果是否能推广应用到大中流域,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有关流域侵蚀产沙与输移过程随流域尺度复杂变化的研究,国际上刚刚开始,国内有关流域尺度研究主要涉及于水文学领域的一些尺度研究,关于流域侵蚀产沙与输移过程随流域尺度复杂变化的研究不多。作者对国外当前土壤侵蚀模型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侵蚀产沙的尺度变异规律进行了分析。由于具有GIS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力,它将在流域侵蚀产沙尺度变异这一侵蚀产沙的问题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2004 Vol. 2 (1): 56-61 [
摘要
] (
1229
) [
HTML
1KB] [
PDF
3231KB] (
1316
)
62
胡建忠;马国力;党维勤;朱仁义;李树怀
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人工栽培乔木树种的区位配置方案
根据不同立地条件类型和不同树种的区位适宜性,合理配置树种,是确保成活、成林的关键。为了有效恢复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森林植被,治理水土流失,促进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采用“综合评判法”和“生物生态类比法”,对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人工栽培乔木树种区位适宜性的评价原则、评价方法进行了论述与分析。结果表明,这2种方法均较为适宜对该区人工栽培乔木树种的评价。最后,用“综合评判法”确定了该区7个类型区的适生乔木树种46种;用“生物生态类比法”,确定了建议树种47种。
2004 Vol. 2 (1): 62-68 [
摘要
] (
1652
) [
HTML
1KB] [
PDF
3816KB] (
1313
)
69
熊明彪;罗茂盛
四川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刍议
为探讨省级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问题,就四川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的目的意义、原则、目标、内容与方法进行初步讨论。认为要搞好四川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必须加强水土流失监测的网络体系、技术体系和指标体系“三大理论体系”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全省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做到及时、准确地监测、预测和预报水土流失,为有关部门决策服务。
2004 Vol. 2 (1): 69-73 [
摘要
] (
1378
) [
HTML
1KB] [
PDF
2758KB] (
1322
)
74
王延平;张海;刘生禹;杨荣慧;雷玉山;马义旻
黄土区杏-苜蓿复合系统的土壤水分环境及效益研究
为治理坡地水土流失,对黄土丘陵区退耕坡地杏苜蓿复合系统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及其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树盘内0~60cm土层的水分、养分状况,明显好于单植杏;幼树根系集中分布区的土壤水分状况,也优于单植杏,但120cm左右深处产生了明显的土壤干层;杏与苜蓿的间作间距大于120cm后,0~100cm土层的含水量趋于稳定,但明显低于对照,适宜的间作间距应大于120cm;在退耕坡地采用杏苜蓿覆盖措施,幼林枝稍生长发育加快,栽植后7年内,杏平均较单植杏纯收入增加79875元/hm2。年平均侵蚀量仅为3.06t/hm2,较单植杏下降53.85%。
2004 Vol. 2 (1): 74-78 [
摘要
] (
1249
) [
HTML
1KB] [
PDF
2505KB] (
1337
)
79
郝玉光;丁国栋;张景波;曹锦华;周建中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防护林体系建设对风沙灾害性天气影响的数量化研究
在收集整理磴口县1970—2000年风沙天气资料和1977—2000年防护林建设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按照“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年限划分标准,将上述31年风沙天气资料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建设工程前8年、一期工程8年、二期工程10年和三期工程5年。对不同阶段的风沙天气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和
F
检验,证明4个阶段的数据有极显著的差异;对扬沙日数和沙尘暴日数与大风日数比值的分析,充分显示出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4个阶段防护林体系生态防护作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说明整体防护功能在不断提高。回归分析表明,风沙天气指标(年均大风日数、扬沙日数和沙尘暴日数)与防护林指标(防护林面积、防护林林木蓄积量)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关系。
2004 Vol. 2 (1): 79-82 [
摘要
] (
1391
) [
HTML
1KB] [
PDF
1882KB] (
1206
)
83
康玲玲;王云璋;陈江南;刘立斌;曾茂林
水土保持坡面措施蓄水拦沙指标体系的回顾与评价
对以往水土保持蓄水拦沙效益计算分析研究成果中有关坡面措施的蓄水拦沙指标,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水保措施数量的确定原则、具体取值与计算方法、应用范围与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与分析评价,为进一步开展水土保持蓄水拦沙效益的分析,建立不同类型区、不同降水条件的坡面措施蓄水拦沙指标体系提供了基础依据。
2004 Vol. 2 (1): 83-88 [
摘要
] (
1325
) [
HTML
1KB] [
PDF
3017KB] (
1511
)
89
魏忠义;秦萍;郭爱华;刘永刚;张晓霞
大型排土场“径流分散”水蚀控制模式及其设计探讨——以山西省安太堡大型露天煤矿排土场为例
以安太堡露天煤矿排土场16年水土保持实践为基础,通过调查观测,对半干旱黄土区大型排土场水蚀控制进行分析研究。初步提出排土场“径流分散”水蚀控制模式,将排土场划分为若干径流分散单元,使暴雨径流在各单元间均匀分散,避免暴雨径流大量汇集造成的冲蚀和灌缝,并在分散单元内实施径流调节和进行合理的植被配置,同时在径流关键汇集路径设置排水主渠,以抵御特大暴雨对分散单元的破坏。根据排土场径流小区1993—2002年定位观测和试验资料,对典型径流分散单元的挡水埂和植被配置进行初步设计。该径流分散模式可操作性强,不仅能有效控制半干旱区排土场水蚀,而且有利于排土场植被的快速建立和恢复。
2004 Vol. 2 (1): 89-93 [
摘要
] (
1408
) [
HTML
1KB] [
PDF
2820KB] (
1255
)
94
张宏安;姚同山
塔里木河干流治理工程对天然植被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塔里木河沿岸是我国胡杨林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世界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塔里木河干流治理工程实施后,将对天然植被的生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结合水资源配置,对天然植被进行保护和建设,对防止沙漠化、保护人工绿洲具有重要的意义。介绍塔里木河干流植被分布特征、干流治理工程布局及水资源配置,分析治理工程对天然植被的影响,提出了保护对策建议。
2004 Vol. 2 (1): 94-96 [
摘要
] (
1524
) [
HTML
1KB] [
PDF
2227KB] (
1304
)
97
郭浩;范志平
水土保持林体系研究的回顾
水土保持林体系是防护林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中具有重要作用。回顾国内外水土保持林体系研究的发展历程,并就其主要成就和存在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奥地利、前苏联、中国,在水土保持林体系科研方面成绩突出,起到了带头作用。奥地利建立的森林工程措施综合治理体系,已被许多国家采纳和推广。前苏联在土壤侵蚀及水土保持林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已成为各国水土保持林体系研究和营造的理论依据。我国提出的生态林业和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理论,是对世界水土保持林体系发展的一大贡献。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研究尺度小、林分稳定性差、无合适理论依据和空间配置不合理等。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应是未来水土保持林体系研究的方向。
2004 Vol. 2 (1): 97-101 [
摘要
] (
1473
) [
HTML
1KB] [
PDF
2873KB] (
1259
)
102
刘士余;左长清;孟菁玲
水土保持与国家生态安全
探讨水土保持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保护两道生态屏障、防治洪涝灾害的作用。提出了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大水土保持法的执法力度、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和管理模式等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2004 Vol. 2 (1): 102-104 [
摘要
] (
1539
) [
HTML
1KB] [
PDF
2288KB] (
1274
)
105
关传友
论中国古代对森林保持水土作用的认识与实践
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产生了对森林保持水土作用认识的萌芽,汉晋时期对此有了初步的认识,唐宋时期有了明确的认识,明清时期产生了普遍的认识。古代人通过对森林实行“以时禁发”、注重森林防火、严禁砍伐和毁坏森林、划定森林“保护禁区”等措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提倡营造护堤林、边防林、行道树、风水林等植树造林的实践活动,发挥森林保持水土的作用。
2004 Vol. 2 (1): 105-110 [
摘要
] (
1475
) [
HTML
1KB] [
PDF
3469KB] (
14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