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出版道德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第一届编委会
第二届编委会
第三届编委会
第四届编委会
投稿须知
征稿范围
稿件写作须知
英文写作须知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官方微信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08年 6卷 1期
刊出日期 2008-02-29
1
刘宝元;阎百兴;沈波;王志强;魏欣
东北黑土区农地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对稳定粮食市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的重开垦轻保护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已经影响到了粮食生产的地位。以东北松嫩黑土区面积约2080万hm
2
的区域为研究对象,根据950个野外调查点资料,推算研究区农地面积为1727.40万hm
2
。通过径流小区和
137
Cs监测资料,估算该地区农地水土流失强度。东北黑土区农地土壤流失量与坡度的关系为A=0.7379θ。利用美国SRTM 90 m×90m地面高程资料,得出研究区总体地形平缓,坡度1°以下面积占72.25%,1°~5°面积占27.05%,5°以上面积仅占0.70%;但由于坡面较长,观测与计算结果表明,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1339.45万hm
2
,占研究区总土地面积的64.40%,占研究区农地面积的77.54%。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已经十分严重,开展针对该地区水土流失特点的水土保持措施建设已刻不容缓。同时,为全面了解东北地区水土流失状况,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整个东北地区水土流失监测与土壤侵蚀规律的研究。
2008 Vol. 6 (1): 1-8 [
摘要
] (
2053
) [
HTML
1KB] [
PDF
5182KB] (
1857
)
9
李秀彬;马志尊;姚孝友;景可;朱会义
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
北方土石山区现有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13.49万km
2
,其中水蚀面积约占95%,水蚀区虽以轻度侵蚀为主,但水土流失仍然是该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制约山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下游经济发达地区的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加强区域水土保持已成为区域发展的迫切要求。北方土石山区的水土保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更加关注坡耕地改造、"坡林地"水土保持、"节水型"措施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依据自然地带性规律、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北方土石山区可分为8个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各区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对策。
2008 Vol. 6 (1): 9-15 [
摘要
] (
1519
) [
HTML
1KB] [
PDF
5017KB] (
1340
)
16
刘国彬;李敏;上官周平;穆兴民;谢永生;李占斌;梁银丽;张文辉;侯庆春
西北黄土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
通过西北黄土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考察,在对该区水土流失现状特点与发展趋势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经验,提出水土保持与综合治理的目标和对策。根据遥感分析,黄土高原地区2000年土壤侵蚀面积41.9万km
2
,占总面积的67.14%,其中水力侵蚀占总面积的52.78%,风力侵蚀占总面积的14.11%。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及其面积发生显著变化,强度侵蚀面积显著减少;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平均每年可减少入黄泥沙4.1亿~4.5亿t。该区综合治理对策是:以生态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以黄土丘陵区与风沙丘陵区为主,以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为重点;进一步扩大生态修复规模,加快林草植被建设;加大淤地坝建设力度,加快实施坡改梯工程;加强水土保持科学与技术研究,为治理工程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
2008 Vol. 6 (1): 16-21 [
摘要
] (
1678
) [
HTML
1KB] [
PDF
4302KB] (
1785
)
22
梁音;张斌;潘贤章;史德明
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
在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特点、成因、危害以及近50年来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南方红壤考察区目前有水土流失面积13.12万km
2
,占红壤考察区土地面积的15.06%。近50年来,南方8省的水土流失面积在1985年前呈增加趋势,1985年以后呈现递减趋势。针对水土流失的特点与危害,提出水土流失治理的综合治理对策。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根本保证;科学规划、分区治理、实施战略性推进是综合治理的前提,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实施重大工程是综合治理的契机;水土保持科技进步是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的催化剂。
2008 Vol. 6 (1): 22-27 [
摘要
] (
1805
) [
HTML
1KB] [
PDF
4211KB] (
2118
)
28
王涛;屈建军;姚正毅;张伟民;拓万全;张景光;杨根生;陈广庭
北方农牧交错带风水蚀复合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
风水蚀复合区是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一部分。区域的东面与南面毗邻水蚀地貌形态,东南界为沙漠化土地发生、发展的东南界;区域的西面与北面与风蚀地貌形态接壤,西北界为旱作农业的西北界。复合区包括74个县(旗),面积42.77万km
2
,总人口2400万(2004年)。主要生态问题为:沙漠化持续发展,沙尘暴频发;土地退化严重,承载力急剧下降;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复合区水土流失的主要特点表现为风水蚀在时间上交错,空间上叠加。受侵蚀营力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制约,水土流失类型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2000年水土流失面积26万1517.35km
2
,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1.14%;复合区每年流失土壤11.97亿t,其中水力侵蚀量5.55亿t,风力侵蚀量6.42亿t。近20多年来,复合区大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有所减少,侵蚀强度有所降低。随着国家加大生态建设的力度,预计在未来的十到几十年,复合区的水土流失态势将呈现逐步逆转的趋势,但局部的水土流失状况依然很严峻。风水蚀复合区水土流失治理要以预防为主、保护领先为原则,生物措施、农业技术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把国家的生态需求与农户的经济需求相结合,依法协调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注重科学研究,提高科技含量。根据风水蚀复合区现状,提出了一些治理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复合区黄河粗泥沙综合治理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将大大减少进入黄河的粗泥沙量,风水蚀复合区水土流失状况可以得到改善。
2008 Vol. 6 (1): 28-36 [
摘要
] (
1408
) [
HTML
1KB] [
PDF
7263KB] (
1301
)
37
蒋忠诚;曹建华;杨德生;罗为群
西南岩溶石漠化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防治对策
以2005年在滇、黔、桂岩溶石漠化区科学考察活动取得的成果和近年来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的遥感解译资料为依据,分析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揭示了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问题的严重性与过程的特殊性。根据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与当前水土流失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
2008 Vol. 6 (1): 37-42 [
摘要
] (
1390
) [
HTML
1KB] [
PDF
4317KB] (
1626
)
43
崔鹏;王道杰;范建容;王玉宽;贺秀斌;朱波;韦方强;王根绪
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
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横跨我国地貌第1级台阶和第2级台阶,地形起伏显著,构造运动强烈,降雨集中,人类活动强度大,水土流失发育,侵蚀类型多样。该区水土流失的特点有:坡耕地分布广泛,侵蚀强烈,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泥石流、滑坡量大面广,活动频繁,威胁工程与公共安全;库区水土流失普遍发育,面源污染严重,威胁水库水质;江河源区冻融、水力、风力侵蚀交互作用,草地退化严重,降低生态功能;石漠化过程加剧,危及土地安全,导致区域贫困;工程建设规模巨大,侵蚀产沙剧烈,成为新增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针对该区水土流失的特点,提出如下治理对策:进行以坡改梯和坡面水系建设为主的坡耕地综合整治;重点治理泥石流和滑坡,控制沟谷蚀;建设清洁小流域,综合控制面源污染;改良牧业生产方式,保护草地,修复生态;开展石漠化综合防治,抢救性保护土壤资源;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落实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有效减轻工程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
2008 Vol. 6 (1): 43-50 [
摘要
] (
1824
) [
HTML
1KB] [
PDF
5767KB] (
1692
)
51
郭索彦;姜德文;赵永军;袁普金
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
根据"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项目"中"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研究课题"所取得的相关成果,总结全国"十五"期间建设项目的概况、建设项目所造成水土流失的特点、水土流失量及其分布特点,从法制建设与宣传教育、科研和技术支持体系建设等方面对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2008 Vol. 6 (1): 51-56 [
摘要
] (
1494
) [
HTML
1KB] [
PDF
4249KB] (
1559
)
57
李智广;曹炜;刘秉正;罗志东
我国水土流失状况与发展趋势研究
利用第3次水土流失普查数据,分析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体状况,水蚀、风蚀和冻融侵蚀等不同类型水土流失状况以及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4大经济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并对水蚀区侵蚀危险度现状进行了评价。结合水利部开展的第1、2次全国水土流失普查数据,分析15年来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情况,以及我国主要江河流域多年来土壤流失量变化的状况。
2008 Vol. 6 (1): 57-62 [
摘要
] (
2042
) [
HTML
1KB] [
PDF
4111KB] (
2465
)
63
朱高洪;毛志锋
我国水土流失的经济影响评估
在我国水土流失影响分析与损失分类的基础上,构建系列评估模型方法,对1990年和2000年水土流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进行分类与分区评估。结果表明:水土流失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显著,尤其是在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西南和西北地区;2000年全国水土流失的面积和强度均较1990年有所降低,但经济损失却增加了34.8%。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2008 Vol. 6 (1): 63-66 [
摘要
] (
1585
) [
HTML
1KB] [
PDF
2541KB] (
1544
)
67
朱高洪;陈旭东;毛志锋
水土保持对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评估
水土保持在小流域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融合土地生产潜力模型,改进广泛用于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生态足迹法,并将其应用于北京市房山区蒲洼小流域的水土保持贡献评估。结果表明,模型的改进有效地减小了传统比较分析中的偏差,在案例分析中取得了较为可靠的结论:蒲洼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使其生态承载力提高了30.9%,生态赤字减少了66.7%,从而显著改善了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2008 Vol. 6 (1): 67-71 [
摘要
] (
1589
) [
HTML
1KB] [
PDF
3405KB] (
1198
)
72
杨爱民;王浩;孟莉
水土保持对水资源量与水质的影响研究
界定了水土保持的水资源与水环境效应的概念;采用基于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模型),以黄河流域的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为例,对水土保持的水资源量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水土保持使广义水资源量增加72.6亿m
3
,增幅27.1%,使狭义水资源量减少9.0亿m
3
,减幅14.4%,使狭义水资源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即地表水资源量减小、不重复量和地下水资源量增加。以北京市为例定量分析了水土流失区域综合治理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说明,水土保持措施是防治非点源污染,保护水源水质,保障饮水安全的重要手段。
2008 Vol. 6 (1): 72-76 [
摘要
] (
1576
) [
HTML
1KB] [
PDF
3985KB] (
1439
)
77
王冠军;乔建华;柳长顺;陈献;朱山涛
我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政策研究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开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要求健全、完善政策体系,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该文回顾与评价了我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政策,分析了我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完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政策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与对策建议,为制订今后一个时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战略提供参考。建议及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编制国家水土保持战略规划、成立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增加政府投入,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
2008 Vol. 6 (1): 77-82 [
摘要
] (
1486
) [
HTML
1KB] [
PDF
4506KB] (
1368
)
83
余新晓;吴岚;饶良懿;周健;李静锐;杨永强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
以水土保持学、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提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的概念。认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估算是在特定尺度和区域范围内,将水土保持措施为人类和社会提供的服务进行货币值计量的研究,具体评价内容包括保持和涵养水源价值、保持和改良土壤价值、固碳供氧价值、净化空气价值、防风固沙价值、维持生物多样性价值等6个方面。针对水土保持措施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不同表现形式,采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生产成本法、机会成本法等多种价值评估方法,以2004年全国水土流失新增综合治理面积为例,对水土保持生态服务的功能价值量进行估算。初步估算出水土保持措施带来的生态服务价值总量为2117.8亿元,其中,保持与涵养水源价值为406.0亿元,保持与改良土壤价值为889.9亿元,固碳供氧价值为106.9亿元,净化空气价值为183.2亿元,防风固沙价值为172.0亿元,维持生物多样性价值为359.8亿元。在各项价值中,保持与改良土壤和保持与涵养水源的价值最为突出。
2008 Vol. 6 (1): 83-86 [
摘要
] (
1544
) [
HTML
1KB] [
PDF
2891KB] (
1639
)
87
蔡守华;詹万林;胡金杰;金殿国
小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方法
小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为产品提供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功能和支持系统功能。小流域生态系统的产品提供功能包括提供农业产品(包括种植业产品、牧业产品和渔业产品)、提供原材料和提供淡水资源;小流域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包括涵养水源、固定CO
2
、释放O
2
、净化环境、净化水源和洪水控制;小流域生态系统文化功能包括旅游价值、文化和科研价值;小流域生态系统的支持功能包括土壤保持、营养物质循环和提供生物环境价值。该文系统阐述上述小流域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与价值的估算方法,对于小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08 Vol. 6 (1): 87-92 [
摘要
] (
2232
) [
HTML
1KB] [
PDF
4090KB] (
1426
)
93
龚家国;王文龙;郭军权
黄土丘陵沟壑区浅沟水流水动力学参数实验研究
浅沟侵蚀是黄土丘陵沟壑区重要的侵蚀类型,浅沟水流的水动力学参数研究是建立浅沟侵蚀物理模型或概念模型的基础。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延安市燕儿沟小流域的坡地为对象,通过野外放水冲刷实验,对浅沟水流的水动力学参数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浅沟水流属于紊流范围,大多数情况下是急流;在坡度18°左右时,携沙水流的流速最小,阻力最大,此时水流的能量分配在侵蚀与携沙之间达到平衡;浅沟水流在坡度26°左右时流速达到最大,水流功率达到最大,最利于浅沟侵蚀的发生和发展。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区浅沟侵蚀物理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撑。
2008 Vol. 6 (1): 93-100 [
摘要
] (
1599
) [
HTML
1KB] [
PDF
4208KB] (
1211
)
101
郭超颖;毕华兴;陈涛;杜林芳;云雷;任怡
基于DEM的马莲河流域数字地形分析
研究基于DEM的数字地形分析可以为各个领域提供地形分析的基础理论及实现手段。DEM水平分辨率作为重要的尺度参数,是确定地形参数和应用尺度的重要指标。选取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马莲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美国ESRI公司开发的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基于数字高程模型进行流域地形特征的提取与分析。研究提取流域的基本地形特征如坡度和坡向,提取流域水系,划分了小流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DEM水平分辨率对提取的地形特征及水文特征的影响,为马莲河流域的数字地形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8 Vol. 6 (1): 101-106 [
摘要
] (
1725
) [
HTML
1KB] [
PDF
3971KB] (
1766
)
107
吴普特;高建恩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雨水资源化
在分析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难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区域水土保持的科学内涵,以及水土保持与雨水资源化的关系。认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关键与核心在于如何实现雨水资源化;降雨径流调控与利用不仅可实现雨水资源化,而且可以同步解决制约该区发展的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并存2大难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与技术问题,并初步构建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雨水资源化的技术体系框架。
2008 Vol. 6 (1): 107-111 [
摘要
] (
1467
) [
HTML
1KB] [
PDF
0KB] (
528
)
112
邵伟;蔡晓布
西藏高原草地退化及其成因分析
为恢复与重建西藏退化的草地,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平衡,在系统阐述西藏高原草地退化现状、退化特征的基础上,就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的自然与人为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地质、地貌不稳定,土层浅薄,土壤颗粒粗化、石砾化,土壤固结力差,抗冲蚀力弱,是草地退化的物质基础;全球变暖,降水量低且蒸发强烈,大风频繁、强劲且持续时间长,冻融侵蚀强烈是草地退化的动力条件;超载过牧、过度樵采等人为干预的不断增强是草地退化发生、发展的关键。
2008 Vol. 6 (1): 112-116 [
摘要
] (
1739
) [
HTML
1KB] [
PDF
3167KB] (
1536
)
117
高强;赵健;邹翔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植物措施设计的问题与建议
通过研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植物措施设计,分析水土保持方案植物措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没有体现地域特色和行业特点,设计深度不能满足规范要求,与主体工程设计重复等。重点介绍植物措施设计的步骤和方法。认为植物设计应按立地条件分析、植物选择、植物配置、植物种植、植物养护5方面综合考虑,植物选择应强调生态适应性、功能综合性和抗逆性。结合工程实例和经验,总结出植物措施设计的特点和原则,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2008 Vol. 6 (1): 117-121 [
摘要
] (
1538
) [
HTML
1KB] [
PDF
3759KB] (
1518
)
122
杨喜田;杨臻;董惠英
植物幼苗生长对缓释肥种类和施肥水平的反应
选用刺槐、白榆和大叶猪屎豆3种播种苗为试验植物,研究不同类型缓释肥以及施肥量对植物生长和地上部干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缓释肥类型对白榆的株高、地径以及地上部干质量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刺槐的各项生长指标的促进作用有所减弱,而猪屎豆的生长指标则有随着缓释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缓释肥中,总N量对3种植物地上部干质量的影响具有相似趋势,总P量对3种植物地上部干质量无显著影响。在播种造林技术中,为了促进苗木高生长,增强与周围杂草的竞争能力,要尽可能选用豆科植物,在选用无固氮能力的植物进行播种造林时,施用缓释肥料是促进植物幼苗生长的重要手段。
2008 Vol. 6 (1): 122-126 [
摘要
] (
1394
) [
HTML
1KB] [
PDF
2727KB] (
12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