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出版道德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第一届编委会
第二届编委会
第三届编委会
第四届编委会
投稿须知
征稿范围
稿件写作须知
英文写作须知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官方微信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09年 7卷 6期
刊出日期 2009-12-31
1
王兆印;刘丹丹;施文婧
汶川地震引发的颗粒侵蚀及其治理
颗粒侵蚀是裸露的岩石在阳光暴晒和热胀冷缩作用下破碎,呈颗粒状剥离沿坡面滚落,在坡脚形成碎屑堆积扇的现象。汶川地震发生后,江河沿岸无数的山体崩塌与滑坡造成了大片完全裸露的山体,颗粒侵蚀面积急剧扩大。颗粒侵蚀对植被造成毁灭性破坏、造成飞石伤人和大量坡面泥石流。通过调查和野外实验研究了颗粒侵蚀的规律及其治理方法,发现阳光暴晒和温差变化是岩石表面呈颗粒状脱离的主因,风吹和震动是颗粒从陡坡滚落的触动力。采用鼓风机在野外试验,发现颗粒吹落量和吹落颗粒粒径与风速存在一定关系,并且颗粒侵蚀可以快速治理,在颗粒侵蚀面上喷洒带有苔藓孢子粉的稀泥浆,2个月后长出苔藓层,隔断了阳光暴晒和温差变化,控制了颗粒侵蚀。如果在震区采用直升飞机喷洒苔藓孢子粉泥浆,可以大面积快速修复植被。
2009 Vol. 7 (6): 1-8 [
摘要
] (
1927
) [
HTML
1KB] [
PDF
4224KB] (
1545
)
9
申震洲;姚文艺;李勉;肖培青;郭建平
黄土坡面径流能耗与土壤剥蚀率影响因子
为研究黄土坡面径流能耗与土壤剥蚀率的影响因子,采用人工径流冲刷的方法,研究黄土坡面小区在不同出流量、不同坡度下的土壤侵蚀量、径流能耗和土壤剥蚀率。结果表明:20°坡面径流小区土壤侵蚀量随出流量的增加而增加,1.0L/min出流量时的稳定土壤侵蚀量是5.0和7.5 L/min出流量时的1%左右,而3.0L/min出流量时的稳定土壤侵蚀量是二者的20%左右;相同出流量时,10°坡面径流小区的稳定土壤侵蚀量只有20°、30°坡面的1/10;不同出流量时坡面径流能耗相差很大,1.0L/min出流量时黄土坡面的径流能耗为16.6 J/min,约是3.0 L/min出流量时坡面径流能耗的1/3,是5.0 L/min出流量时的1/5,是7.5L/min出流量时的1/8;相同条件下,20°与30°坡面的径流能耗基本相差不大,都约比10°坡面径流能耗小0.3 J/min;5.0和7.5L/min出流量时的土壤剥蚀率比较接近,是3.0 L/min出流量时稳定剥蚀率的2.5倍,是1.0L/min时的50倍左右;20°和30°坡面的土壤剥蚀率比较接近,是10°坡面稳定剥蚀率的40倍。研究成果可为黄土高原治理提供技术依据及数据支撑。
2009 Vol. 7 (6): 9-13 [
摘要
] (
1755
) [
HTML
1KB] [
PDF
2860KB] (
1326
)
14
薛萐;李占斌;戴全厚;李鹏;刘国彬;翟胜
侵蚀环境撂荒地植物群落恢复动态研究
以侵蚀环境不同退耕撂荒年限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调查植物群落特征,分析植物恢复过程。结果表明:植物群落覆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随退耕撂荒年限的增加,恢复演替的推进逐渐增大;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撂荒年限呈正相关,而群落优势度指数与撂荒年限呈负相关;物种多样性指数能极好地反映群落物种丰富度,并能客观表达物种的动态变化,其演变呈升—降—升的趋势,退耕撂荒3、10和25a左右时为物种多样性指数的高峰。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与物种多样性、群落生物量、覆盖度和优势度关系密切,随着退耕撂荒地植被恢复演替的进展,植被结构稳定性呈阶梯式增强,从而为侵蚀环境生态恢复提供了基础保障。
2009 Vol. 7 (6): 14-19 [
摘要
] (
1571
) [
HTML
1KB] [
PDF
2982KB] (
1267
)
20
刘柳松;史学正;于东升;王洪杰;任红艳;孙维侠;张黎明
秸秆覆盖对干湿态红壤坡面流水力学参数的影响
秸秆覆盖对地表径流的水力学参数有重要影响。在江西省余江县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附近的坡耕地,利用人工模拟降雨研究秸秆覆盖对坡耕地干湿态红壤地表径流水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无秸秆覆盖对土壤地表径流速度和曼宁系数影响明显:1)0~30%覆盖度之间,流速随着覆盖度的增大迅速降低,而曼宁系数随着覆盖度的增大迅速增大;30%~90%覆盖度之间,流速随着覆盖度的增大降低缓慢,但曼宁系数随覆盖度增大而在高位小幅振荡。2)在同一覆盖度下,湿态土壤流速比干态土壤流速大,在0、15%和30%覆盖度时,这种现象较为明显,当覆盖度大于30%时,这种现象不明显;在0~30%覆盖度范围内,干态土壤曼宁系数比湿态土壤大;在30%~90%覆盖度范围内,干态土壤曼宁系数比湿态土壤小。3)30%覆盖度秸秆覆盖可以有效降低地表径流流速,增大地表糙率。从经济实用和水土保持效果来看,30%的秸秆覆盖是该区农地水土保持的最佳选择。
2009 Vol. 7 (6): 20-25 [
摘要
] (
1651
) [
HTML
1KB] [
PDF
3206KB] (
1082
)
26
张建军;纳磊;张波;张瑞
黄土高原小流域水土保持林空间配置对场降雨径流影响的模拟
合理的水土保持林空间配置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功能持续提高的关键。在对HEC-HMS分布式水文模型参数进行率定的基础上,探讨该模型在黄土高原小流域中的适用性,模拟水土保持林覆被率以及水土保持林空间配置对场降雨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HEC-HMS分布式水文模型在黄土高原小流域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径流系数、洪峰流量均随森林植被覆盖率的增加而减少,随着水土保持林覆被率的提高,流域对高强度暴雨的调控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当水土保持林位于流域的上游、中游时,场降雨的径流量、洪峰流量均降低,水文调节效果较好。因此,在干旱的黄土高原应该适度造林,在小流域中配置水土保持林时,应该配置在上中游。
2009 Vol. 7 (6): 26-31 [
摘要
] (
1549
) [
HTML
1KB] [
PDF
2954KB] (
1314
)
32
段建军;高照良;王小利;张晓萍;张彩霞;杨勤科;李锐
黄土高原降水计算插值与插值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
收集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74个气象站1952—2001年降水数据,用ArcGIS9.3普通克里金(ordinary kriging)插值法采用计算插值(calculate then interpolate,CI)和插值计算(interpolate then calculate,IC)的方法生成黄土高原地区1952—2001年50 a平均年降水量和年降水量线性趋势系数空间分布表面,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地形分析。结果表明:1)从插值结果统计值看,CII、C法生成的黄土高原地区50a平均年降水量和线性趋势系数空间分布表面平均值分别为421.65、421.56 mm和-0.541 0、0.423 1mm/a,相似系数分别为99.78%和95.99%,二者一致性良好;2)从插值结果表面光滑度看,IC法稍优于CI法,借用地形分析对生成表面进行坡度、坡向运算,可作为评价表面光滑度、空间数量变化特征和空间方向变化特征的直观方法;3)黄土高原地区50a平均年降水量具有东南多西北少、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分布规律,其中服从东南西北、南北和东西方向递减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区域占黄土高原地区面积的89.34%,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区域占10.66%;4)CI和IC法计算的黄土高原地区1952—2001年降水线性趋势系数平均-0.5410和-0.423 1 mm/a,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有明显减少趋势
2009 Vol. 7 (6): 32-39 [
摘要
] (
2405
) [
HTML
1KB] [
PDF
4099KB] (
1169
)
40
方向京;王伟;张洪江;程金花;郑国强
云南省个旧锡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
植被恢复技术为目前国内外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个旧锡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试验,采用坐标综合评价法对旱冬瓜+十大功劳、加勒比松+莱木、清香木+圆柏、栾树+麻栎及杜仲5类试验样地的植物生长状况、土壤物理性质、养分状况、重金属含量进行综合研究。结果显示:旱冬瓜+十大功劳、清香木+圆柏和杜仲3类试验样地较其植被恢复前,其评价标准化值差异显著,植物措施能有效改善废弃地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提高土壤养分含量,降低土壤主要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因此,初步筛选出旱冬瓜、十大功劳、清香木和杜仲4种较适合用于锡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的先锋植物。
2009 Vol. 7 (6): 40-45 [
摘要
] (
1751
) [
HTML
1KB] [
PDF
2987KB] (
1626
)
46
陈宗伟;张翔
基于景观功能的山区旅游公路水土保持设计思路——以湖北神农架木鱼坪至兴山县昭君桥旅游公路为例
为了充分发挥山区旅游公路水土保持措施的景观功能,以湖北神农架木鱼坪至兴山县昭君桥旅游公路为例,从景观美化功能和景观协调功能2方面进行水土保持设计。景观美化功能方面,根据项目沿线的自然、人文和公路本身的特点,分为3类景观特色带、3个景观过渡带和8个景观特色点,并配置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景观协调功能方面,依据沿线的具体情况,使用渐缩式(阶梯式)空心砖护面墙、上挡墙L形种植槽、路基外侧悬墙式植槽和木桩栅栏式挡墙等绿化技术,进行公路沿线的绿化和美化。
2009 Vol. 7 (6): 46-50 [
摘要
] (
1558
) [
HTML
1KB] [
PDF
2531KB] (
1095
)
51
王宁;贾燕锋;焦菊英;白文娟;张振国
陕北安塞退耕地持久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对应关系
通过研究陕北安塞退耕331a的阴阳坡10个样地的持久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分析持久土壤种子库在植被恢复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调查样地持久土壤种子库由15个科36个物种组成,种子密度在1908~12617粒/m
2
之间,1年生物种占80%,随着退耕演替的进行,种子库中1年生物种比例呈下降趋势,多年生物种比例呈上升趋势,地带性物种在持久种子库中的比例也随退耕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物种数和种子库密度均随退耕演替先增大后降低;持久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较低,Serensen相似性系数为0.210.42;通过对适宜物种的确限度及土壤种子库大小的分析,认为该区退耕地的持久土壤种子库具有一定的植被恢复潜力。
2009 Vol. 7 (6): 51-57 [
摘要
] (
1771
) [
HTML
1KB] [
PDF
3352KB] (
1301
)
58
高华端;刘应明
贵州省地面组成物质对土壤机械组成的影响
通过对贵州省主要的几类地面组成物质发育的土壤进行调查,利用统计分析的手段,对比研究地面组成物质与土壤机械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面组成物质明显地影响土壤机械组成,不同类型地面组成物质发育的土壤,在石砾、砂粒及黏粒含量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而粉砂粒含量差异不显著;整体上,碳酸盐岩形成的土壤砂粒含量低(17.84%),而粉砂粒含量(43.93%)与黏粒含量(38.24%)较高,紫色砂页岩与砂页岩土壤均表现为砂粒含量高而粉砂粒和黏粒含量较低,而煤系地层土壤比较接近于碳酸盐岩土壤,板岩组土壤适中。研究结果可为贵州省的土壤侵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009 Vol. 7 (6): 58-62 [
摘要
] (
1667
) [
HTML
1KB] [
PDF
2590KB] (
1295
)
63
林勇明;崔鹏;王道杰;葛永刚;柯春燕
泥石流频发区人工新银合欢林群落特征
采用植物群落学研究方法,对干热河谷泥石流频发区人工新银合欢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人工林群落植物种类比较简单,科属组成极为分散,区系成分单调;科级地理成分热带性质较强(41.91%),属级地理成分也以热带性质为主(45.16%);群落物种组成以由中、小型叶面积、单叶、非全缘、纸质和革质的地面芽植物为主;垂直结构单调,虽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但乔灌层均以新银合欢占优势,草本层盖度低。群落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应在人为干预的手段下进行分化和演替。
2009 Vol. 7 (6): 63-67 [
摘要
] (
1672
) [
HTML
1KB] [
PDF
2470KB] (
1502
)
68
王笑峰;蔡体久;龚文峰;任晓旭;刘文勇
粉煤灰堆场植被恢复过程的养分效应及重金属变化特征
对黑龙江省鸡西滴道矸石电厂粉煤灰堆场自然植被恢复方式与人工恢复方式中粉煤灰基质养分、重金属含量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恢复方式对基质养分、重金属污染物状况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粉煤灰基质中养分含量极不均衡,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等营养元素严重缺乏,速效钾含量较丰富;2)粉煤灰在自然堆放过程中存在养分流失现象,全效性养分的流失程度高于速效性养分的流失程度;3)人工植被恢复过程极显著地改善了表层基质的养分状况,有机质含量增加459.28%,全氮增加238.46%,全磷增加131.4%,速效性N、P、K含量分别提高30.17%、56.29%、22.58%;4)粉煤灰堆场主要超标重金属为Hg,客土沙棘恢复方式有效降低了粉煤灰基质重金属含量,Hg、Cu、Cr含量相对自然恢复草地分别降低了66.93%6、8.82%和16.09%。
2009 Vol. 7 (6): 68-73 [
摘要
] (
1666
) [
HTML
1KB] [
PDF
3726KB] (
1195
)
74
霍小鹏;李贤伟;张健;张兴华;代杰;张良辉
川西亚高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贮水与入渗性能试验
为川西亚高山不同植被类型水源涵养效益评价与林分结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对亚高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贮水及入渗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种植被类型土壤030cm土层滞留贮水量具有极显著差异,变化在363.2691.1 t/hm
2
之间,从大到小排序为原始冷杉林(691.1 t/hm
2
)>云杉林(687.6t/hm
2
)>落叶松林(659.8 t/hm
2
)>针阔混交林(656.3 t/hm
2
)>灌丛(631.8 t/hm
2
)>针叶混交林(620.8t/hm
2
)>农田(592.2 t/hm
2
)>刺槐林(393.36t/hm
2
)>荒地(363.2t/hm
2
)。2)根据土壤入渗性能可将9种植被类型分为4类——云杉林、针阔混交林为第1类,入渗性能极强;落叶松林、针叶混交林2个植被类型为第2类,入渗能力强;原始冷杉林、灌丛为第3类,入渗能力较强;刺槐林、荒地、农田3个植被类型为第4类,入渗能力差。3)采用Kostiakov入渗模型反映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入渗过程,方程拟合度
R
2
在0.8940.984(
P
<0.01)之间,拟合效果较好,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入渗过程。
2009 Vol. 7 (6): 74-79 [
摘要
] (
1761
) [
HTML
1KB] [
PDF
2771KB] (
1188
)
80
赵方莹;李江锋;程小琴
北京首云铁矿沙厂矿区自然恢复植物种群的生态位特征
通过对北京首云铁矿沙厂矿区3个不同自然恢复年限植物群落的实地调查,计算分析自然恢复植物种群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程度,总结自然恢复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变异规律。结果表明:自然恢复5~15a的植物群落中,籽蒿、榆树的生态位宽度较大;自然恢复16~25 a的植物群落中,榆树、猪毛蒿、臭椿、荆条生态位宽度较大;自然恢复26~35a的植物群落中,荆条生态位宽度较大。随自然恢复年限的增加,沙厂矿区自然恢复植物种群之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逐渐升高。
2009 Vol. 7 (6): 80-84 [
摘要
] (
1559
) [
HTML
1KB] [
PDF
2273KB] (
1290
)
85
何召琬;程积民;万惠娥;熊楚翘;陈莉;韩天丰;杨晓梅
子午岭天然柴松林土壤种子库
采取子午岭天然柴松林地3个坡位与1个对照区共4个大样地54个小样方的土壤样品,通过室内种子萌发和地上植被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种子库进行研究,以揭示其土壤种子库特征及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显示:1)土壤种子密度平均为1496.7粒/m
2
,最小为1 240.0粒/m
2
,最大为1785.0粒/m
2
,荒山对照区为510.0粒/m
2
;2)种子库的垂直分布格局显示,近90%的种子储存于枯枝落叶层和07.5cm土层中;3)研究中共统计到植物种32种,分属于20科,其中多年生草本和常绿灌木种子比例最高,分别占种子库种子总数的48.3%和41.9%;4)不同坡位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介于2.523~3.082之间,而物种多样性指数介于1.458~1.781之间,其中中坡物种丰富度指数最大而多样性指数最小,上坡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最大;5)各坡位地上植被主要建群植物种中,除白颖苔草、大披针苔草、胡枝子、唐松草在对应坡位的土壤种子库中出现且分别占该坡位种子库的19.7%、2.1%和0.8%、1.7%和3.1%0、.4%外,其他建群种如榛子、子、地榆等在种子库中均未出现,种子库不能很好地反映地上植被组成,部分未出现物种与其自身萌发性质有关;6)土壤种子库中柴松种子所占比例约为0.6%(地上植被调查发现),柴松林下有更新幼苗,约5~7粒/m
2
,说明种子库具有潜在萌发能力,森林具备一定的自我更新能力。
2009 Vol. 7 (6): 85-91 [
摘要
] (
1760
) [
HTML
1KB] [
PDF
3302KB] (
1203
)
92
林杰
耐盐保水剂对滨海沙地厚荚相思生理和成活率的影响
针对滨海沙地常年风大、地表水分蒸发量大等恶劣的造林环境,研究耐盐保水剂对滨海沙地厚荚相思生长生理和成活率的影响,为保水剂用于滨海沙地造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保水剂水凝胶使用量在1000~2 000 g/株时,不会显著改善厚荚相思的生长生理指标;当使用量为3 000~4 000 g/株时,土壤能够重复多次吸收、贮藏较多的雨水,从而长时间保持较多的水分,供苗木在无雨的干旱时间利用,延缓旱情,并能够显著提高苗木叶片水势、叶片含水量、叶绿素含量,保持根系活力、根系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相对稳定,减轻干旱对造林苗木的胁迫;与对照相比,苗木的树高、胸径、树冠分别提高0.52~0.74m,0.6~0.8 cm和15~25 cm,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分别提高26.9%~32.2%和20.1%~36.5%。
2009 Vol. 7 (6): 92-97 [
摘要
] (
1520
) [
HTML
1KB] [
PDF
2892KB] (
1209
)
98
王树力;沈海燕;孙悦;周延阳
长白落叶松纯林改造对林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以黑龙江省林口林业局长白落叶松纯林带状伐后栽植阔叶树种形成的针阔混交林为对象,研究水曲柳、长白落叶松—水曲柳、长白落叶松、长白落叶松—胡桃楸与胡桃楸等5种林带下土壤的物理性质、养分状况和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长白落叶松纯林改造成针阔叶混交林初期,土壤密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增加,土壤孔隙度则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林带间差异不显著;各林带有机质含量、养分元素全量及速效养分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显著减少,但全K含量变化不明显,阔叶林带及针阔林带土壤养分含量多高于落叶松林带,010cm土层的全N、全P与全K含量最大分别提高13.99%、8.00%与11.23%,水解N、有效P与速效K含量最大分别提高18.84%、12.37%与6.71%;土壤细菌、真菌与放线菌主要集中在0~20cm土层,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阔叶林带及针阔林带土壤微生物总量均高于落叶松林带,大小顺序为水带>落-水带>落-胡带>胡带>落带。研究结果可为长白落叶松纯林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2009 Vol. 7 (6): 98-103 [
摘要
] (
1444
) [
HTML
1KB] [
PDF
2812KB] (
1163
)
104
满秀玲;孟庆峰;刘文勇
鸡西矿区采石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
以鸡西矿区采石废弃地为研究区,采取客土、保水剂、营养袋等栽培方式进行造林,选择樟子松、兴凯赤松、中国沙棘、紫穗槐和小叶锦鸡儿等树种进行植被恢复。结果表明:1)客土栽培方式下,中国沙棘成活率最高,达95.2%,平均高度(179.1cm)、冠幅(130.6 cm)和盖度(65.3%)均为最高,林下土壤全N、水解N含量最高,分别为1.97 g/kg和294.01mg/kg,有机质含量为0.91%;樟子松成活率为67.3%,平均高度为70.5 cm,但土壤全N、水解N和有机质含量均为最低,分别为0.45g/kg、52.36mg/kg和0.46%;兴凯赤松和紫穗槐成活率分别为64.1%和50.1%,小叶锦鸡儿成活率仅有9.4%。2)在不同栽培方式中,保水剂栽培方式对兴凯赤松影响最大,成活率达85.3%,比对照提高103%,林下土壤N、P、K和有机质含量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有机质和水解N含量分别是对照的2.6和3.1倍;营养袋栽培方式对樟子松影响最大,成活率达88.3%,成活率和高生长分别比对照提高116%和23%,土壤有机质、全N和水解N含量分别是对照的1.8、1.8和1.4倍。3)保水剂和营养袋栽培方式可有效增加林下草本植物数量和盖度。
2009 Vol. 7 (6): 104-109 [
摘要
] (
1801
) [
HTML
1KB] [
PDF
3103KB] (
1306
)
110
陈礼;徐向舟;柴国威;许翼
城市透水面集水效应现场试验
现场试验是获得城市透水面雨水下渗特性的重要手段。为了探索和验证城市透水面集水效应的现场试验方法,并初步率定嵌草砖铺装路面的渗流特性,通过城市嵌草砖铺装路面的降雨模拟现场试验,观测试验面出口的径流过程。结果证实:1)该试验系统的降雨模拟装置可移动性好,节水显著;径流观测装置对试验区周围地貌改变微小,其灵敏度和可操作性符合试验要求。2)嵌草砖铺装路面初期产流量较小,其主要原因是高出地面的嵌草及低于地面的水坑阻挡了地表径流;试验场出口径流过程曲线有波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流场中嵌草的起伏和摆动。3)当地表充分湿润、降雨强度为1.19mm/min时,嵌草砖铺装路面的渗流率约为0.42。
2009 Vol. 7 (6): 110-112 [
摘要
] (
1485
) [
HTML
1KB] [
PDF
1931KB] (
1167
)
113
李林育;焦菊英;陈杨
泥沙输移比的研究方法及成果分析
泥沙输移比是反映流域侵蚀产沙输移能力的指标,对正确评价水土保持减沙效益及流域治理决策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对国内外泥沙输移比的研究方法及成果进行总结与分析,认为泥沙输移比的研究方法可分为直接计算(根据定义)与模型计算(通过建立泥沙输移比模型)2种。直接计算的关键是土壤侵蚀量的获取,而计算模型目前主要有因子经验模型、分布式模型与物理模型。在对泥沙输移比研究中土壤侵蚀量获取方法及建立的泥沙输移比模型进行总结与评述的基础上,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国内其他地区及国外一些地区,分析了其泥沙输移比的研究成果,讨论了目前泥沙输移比研究中存在的3个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2009 Vol. 7 (6): 113-122 [
摘要
] (
1775
) [
HTML
1KB] [
PDF
4993KB] (
14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