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官方微信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09年 7卷 3期  刊出日期 2009-06-01
  
1 李智广;罗志东;赵院;刘宪春;曹文华
我国数字水土保持建设基本思路
在分析我国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数字水土保持建设的目标、任务、内容和布局等。我国数字水土保持建设目标是建立健全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监测体系,建成良好的信息管理、传输与发布的技术平台,形成良好的信息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水土保持决策能力。主要内容包括技术标准、信息基础设施、水土保持数据库、业务应用服务和信息共享平台、应用信息系统和环境建设6个方面。
2009 Vol. 7 (3): 1-5 [摘要] ( 1603 ) [HTML 1KB] [PDF 3279KB] ( 1457 )
6 焦剑;谢云;林燕;赵登峰
东北地区降雨-径流侵蚀力研究
降雨-径流侵蚀力反映了降雨和融雪及其径流潜在的侵蚀能力。东北地区融雪侵蚀十分显著,进行土壤侵蚀预报时,需要计算降雨侵蚀力,也要求推算融雪径流侵蚀力。利用21个典型流域水文站径流泥沙资料及相应雨量站点资料,推导融雪径流侵蚀力(RW)估算方法;利用全区234个气象站降水资料,提出了不同类型降水资料计算年降雨-径流侵蚀力(RT)的方法,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降雪量占年降水量≥10%的地区,融雪径流侵蚀力可利用多年平均11—翌年4月降水量P11-4估算:RW=33.124P>0.584511-4;若有逐日降水量资料,则可在计算出融雪径流侵蚀力基础上,利用日降雨量计算降雨侵蚀力(R),二者之和为年降雨-径流侵蚀力(RT);若无逐日降水资料,则可采用平均年降雨量P计算年降雨-径流侵蚀力,RT=0.0668P1.626 6;本区RT值变化于523.3~8 243.4MJ.mm/(hm2.h.a)之间,大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土壤侵蚀预报精度,为本区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依据。
2009 Vol. 7 (3): 6-11 [摘要] ( 1909 ) [HTML 1KB] [PDF 3031KB] ( 1520 )
12 吕春花;郑粉莉
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质量评价
选择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植被自然恢复1140 a不同年限的阳坡坡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土壤表层(020cm)16项表征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的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计算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评价子午岭地区植被恢复过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总孔隙度、平均重量直径(MWD)、有机质质量分数、速效磷质量分数、蔗糖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真菌数量、微生物总量构成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土壤质量综合指数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植被自然恢复1140a间,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变化范围为0.155 90.850 9,较裸露休闲地增加4.227.5倍;根据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变化规律,可将140a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质量演变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植被恢复初期(120 a)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呈快速增长,植被恢复中期(2040a)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呈波动性增长,植被恢复后期(40140a)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呈稳定增长。植被演替过程中不同植被生活型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表现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
2009 Vol. 7 (3): 12-18 [摘要] ( 1698 ) [HTML 1KB] [PDF 4295KB] ( 1577 )
19 韩小杰;齐实;刘登峰;吴云;陈林
重庆缙云山典型林分的坡面糙率系数及影响因素
根据2008年4月实测数据,以三峡库区重庆缙云山4种典型林分(马尾松纯林、马尾松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楠竹林)为研究对象,并以农耕地作对照,在野外径流小区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曼宁公式,对重庆缙云山林地坡面糙率系数n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表糙率系数n值介于0.007 9~0.270 4之间,其中,马尾松纯林的糙率系数n值最小,马尾松阔叶混交林的糙率系数n值最大,大小排序为马尾松阔叶混交林>阔叶林>楠竹林>马尾松纯林;糙率系数n(y)与枯落物厚度(x)的关系为y=0.0205e0.5436x,R2=0.923 7;地表水分渗透量(y)随着糙率系数n(x)增加而增大,其关系式为y=37.25lnx+188.47,R2=0.7782。
2009 Vol. 7 (3): 19-23 [摘要] ( 1551 ) [HTML 1KB] [PDF 2369KB] ( 1444 )
24 赵鹏宇;徐学选;刘普灵;史新合;陈天林;廖鑫;李波
模拟降雨下黄土区草地灌木地土壤水分空间变化规律
利用黄土区燕沟流域42场模拟降雨下土壤水分观测数据,研究2种坡度的草地、灌木地在不同经营方式(原状地、刈割地、翻耕地)下的土壤水分对模拟降雨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5次降雨补充下,依据土壤水分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指标,0~100cm土壤水分受土地经营方式影响表现为,原状草灌地土壤水分可划分为活跃层、次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刈割地全剖面为相对稳定层,翻耕地可分为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2)单次降雨事件则随降雨量增加,各经营方式下的水分活跃层逐渐变薄或消失,次活跃层变厚,而相对稳定层变薄,整个土壤剖面水分变化趋于一致。3)对于受高强度降雨补充的土壤水分变异性分层,建议采用更加灵敏的土壤水分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判别标准:活跃层,标准差大于1.4,变异系数大于0.12;次活跃层,标准差1.4~0.9,变异系数0.12~0.08;相对稳定层,标准差小于0.9,变异系数小于0.08。4)坡度越小,土壤水分越高,坡度对草灌木地、刈割地的影响较翻耕地显著,且对50100cm层水分影响远大于对表层0~50cm的影响。总之,降雨后土壤水分0100cm层不断增加,且剖面土壤水分逐渐一致,土地经营方式、坡度因素对土壤水分变化强度和在不同深度土层中的表现有显著影响。
2009 Vol. 7 (3): 24-29 [摘要] ( 1648 ) [HTML 1KB] [PDF 2882KB] ( 1352 )
30 黄毅斌;罗旭辉;郑仲登;张伍生4;黄秀声;詹杰
垦植方式对山地果园水土流失的影响
应用径流小区法,长期(1996—2006)定位研究福建中部尤溪县垦植方式对山地果园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地区11年平均年降雨量1 575.5mm,平均年蒸发量1 461.1mm,5月6、月、8月是强降雨高发期,也是水土流失防治的关键期;2)在山地果园开发中,平台开垦的径流系数为0.0688,明显小于顺坡开垦(0.286 5);3)植草能使果园0~3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提高0.8%~0.9%;4)顺坡清耕区侵蚀模数为2 388.2t/(km2.a),梯台清耕区土壤侵蚀量达10.3 kg/m,土壤侵蚀主要源于台壁受冲刷,顺坡植草区、梯台植草区基本不发生土壤侵蚀。
2009 Vol. 7 (3): 30-34 [摘要] ( 1543 ) [HTML 1KB] [PDF 2830KB] ( 1305 )
35 徐海燕;赵文武;朱恒峰;朱婧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耕地与草地不同配置方式的侵蚀产沙特征
基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实验站小区实验研究,以4种土地利用组合方式,包括全谷子(a)、2/3谷子—1/3柳枝稷(ab)、2/3谷子—1/3撂荒地(ac)、2/3谷子—1/3苜蓿(ad),探讨坡耕地与草地不同配置方式的侵蚀产沙特征。结果表明:1)产沙量主要集中在降雨比较集中的78、月份,高降雨量和高降雨强度是影响产沙量的主要因素;2)组合方式ab、aca、d与a相比,具有不同程度的减沙效应,其中ac的减沙效应最好;3)随着坡度从10°、20°变化到25°,各土地利用组合方式的产沙量并不是逐渐增大,而是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但25°坡的产沙量依然大于10°坡的产沙量。研究结果可以为土地利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评价提供参考。
2009 Vol. 7 (3): 35-41 [摘要] ( 1771 ) [HTML 1KB] [PDF 3070KB] ( 1361 )
42 曾红娟;李智广;杨胜天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点布局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是一种典型的人为加速侵蚀现象,其发生发展的机理较为复杂,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开展也具有一定的难度。监测点布局是水土保持监测的基础性工作,其合理性直接影响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状况、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及效果监测的科学性与客观性。目前尚缺乏统一的监测点布局规范,给监测设计工作带来了不确定性。综合考虑了自然条件和项目工程特性,采用分层抽样的基本思想,提出利用水土流失类型、地形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和工程功能单元类型进行4级分区控制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点布局方法,构建了项目区—监测分区—监测点逐层细化的监测点布局方法,提出了不同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重点地段,旨在解决因自然条件、工程特性的差异而导致监测点布局困难的问题。
2009 Vol. 7 (3): 42-45 [摘要] ( 1445 ) [HTML 1KB] [PDF 2550KB] ( 1360 )
46 白文忠;王克勤
抚仙湖典型小流域烤烟坡地产流产沙及氮磷流失特征
选择抚仙湖典型入湖小流域中具有代表性的烤烟坡地,采用标准径流小区法进行观测,通过2007年6—9月10场降雨产流过程的地表径流及侵蚀泥沙中的氮磷流失情况的连续监测,研究烤烟坡地产流产沙及氮磷流失特征,结果表明:1)产流量与最大10min降雨强度相关性较强(R2=0.878 9),产沙量与最大30 min降雨强度相关性较强(R2=0.9445);2)TN、氨氮输出浓度随施肥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3)TP输出量与最大10 min降雨强度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R2=0.8971);4)TN输出量与产流量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TP输出量与产流量及产沙量之间相关关系都极显著,TN与TP输出量之间有正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为0.542(sig.=0.106)。
2009 Vol. 7 (3): 46-51 [摘要] ( 1379 ) [HTML 1KB] [PDF 2843KB] ( 1436 )
52 李滚;梁伟;杨勤科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
利用1977年的MSS,1997年和2006年的TM影像,获取3期多沙粗沙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数据,选取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动态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多度和重要度指数,研究多沙粗沙区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林地面积均保持持续上升态势,耕地和未利用地呈下降趋势,草地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水域则呈先增加后减少的态势,与1977—1997年间相比,1997—2006年间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化有所增强;2)2期间土地利用流向基本一致,耕地和草地、草地和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之间存在互动变化;3)耕地、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是本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类型和主要方向,耕地和草地间的互动变化主要发生在片沙丘陵区和梁峁丘陵区,草地和林地间的互动变化主要发生在风沙丘陵区和土石山区,草地和未利用地间的互动变化主要发生在风沙丘陵区。
2009 Vol. 7 (3): 52-58 [摘要] ( 1612 ) [HTML 1KB] [PDF 3074KB] ( 1502 )
59 王树力;孙悦;沈海燕;袁伟斌
不同密度杂种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变化特征
为进行杂种落叶松(Larix olgensis+Larix kaempferi)人工林管理,通过实地调查与试验分析的方法,研究江山娇林场4种密度杂种落叶松人工林(林分1:密度2 500株/hm2;林分2:密度3 300株/hm2;林分3:密度3 400株/hm2;林分4:密度6 600株/hm2)的土壤微生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密度杂种落叶松人工林之间,微生物总量与林分细菌数量顺序为林分2>林分1>林分3>林分4;真菌数量顺序为林分1>林分3>林分4>林分2;放线菌数量顺序为林分3>林分2>林分1>林分4;2)各密度杂种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基本呈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的特征,林分1与林分2的降低幅度小于林分3与林分4的降低幅度;3)各密度杂种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总量和细菌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基本呈现3个阶段,即缓慢增长阶段,快速增长阶段与下降阶段。真菌数量随时间变化呈现出林分1与林分2前期较后期低,林分3与林分4前期较后期高的特征;放线菌随时间变化呈现出林分2与林分3快速增长出现在中期,林分1与林分4初、后期高,中期低的特征;4)不同密度杂种落叶松人工林的微生物变化特征初步证明,4种密度幼龄阶段杂种落叶松人工林中,土壤微生物生存和发展状况最好的密度为2500与3300株/hm2,较好的密度为4 400株/hm2,最差的密度为6 600株/hm2。研究成果可为杂种落叶松人工林栽培密度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2009 Vol. 7 (3): 59-66 [摘要] ( 1560 ) [HTML 1KB] [PDF 3465KB] ( 1537 )
67 吴永波;郝奇林;薛建辉;刘兴良
岷江上游主要森林群落枯落物量及其持水特性
在四川卧龙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通过野外收集与室内浸泡法,研究岷江冷杉林、川滇高山栎林及灌竹林3种典型亚高山森林群落类型的枯落物量及其持水特性的动态变化,目的在于为岷江地区天然林保护与林分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一年中,3种森林群落类型枯落物蓄积量在不同生长时期差异明显,变化范围为10.0025.20t/hm2,在生长初期(5月份)和生长盛期(7月份),其顺序为岷江冷杉林>川滇高山栎林>灌竹林,在生长末期(9月份),其顺序为川滇高山栎林>岷江冷杉林>灌竹林。2)3种森林群落类型不同时期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均表现出分解层>半分解层>未分解层;3种森林群落类型枯落物最大饱和持水能力均较强,表现为岷江冷杉林>川滇高山栎林>灌竹林。3)3种森林群落类型枯落物持水量、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之间分别呈对数和幂函数关系,浸水前期的枯落物吸水速度变化最快,在05min达最大值,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24 h后吸水基本停止。
2009 Vol. 7 (3): 67-72 [摘要] ( 1603 ) [HTML 1KB] [PDF 2617KB] ( 1515 )
73 孙庆艳;余新晓;杨新兵3;岳永杰;陈慧新
密云水库集水区防护林不同树种林冠截留研究
在充分考虑林冠结构特征与降雨特性的条件下,采用机械布样的方法,对密云集水区4种主要的防护林树种生长季的降雨再分配特点进行研究,并对4种防护林树种进行林冠截留模拟。结果表明:林内降雨量与林外降雨量呈线性相关关系,其回归系数可用来估计林冠蓄水蒸发系数,而截距可用来估计林冠蓄水容量;不同树种生长季场降雨的截留量,都表现出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截留率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减少,在降雨初期,下降梯度最大,以后趋于平稳,直到饱和,各树种的理论饱和截留率在24.38%~38.42%之间;采用林冠截留模型进行模拟,林冠截留的实测值与预测值的误差均小于0.8,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密云水库集水区防护林树种的林冠对季节性或长期降雨的总体截留能力。
2009 Vol. 7 (3): 73-78 [摘要] ( 1787 ) [HTML 1KB] [PDF 2468KB] ( 1273 )
79 肖蓉;高照良;张兴昌;宋晓强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高速公路边坡不同生物防护模式的土壤特性——以铜(川)—黄(陵)—延(安)高速公路为例
以陕西省铜川—黄陵—延安高速公路(简称铜延高速公路)为例,选取不同防护模式(穴状整地植草模式、挂网喷播植草模式、骨架植草模式)下有代表性的18个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边坡土壤特性数据的处理分析,发现:1)铜延高速公路边坡干旱缺水,肥力匮乏,有机质和全氮处于极缺乏和缺乏等级,速效磷处于中等等级,平均含量为16.28mg/kg;2)土壤水分、土壤养分以及植被盖度均表现为阴坡>阳坡,而土壤密度则是阳坡>阴坡;土壤水分含量呈现下坡位>上坡位>中坡位规律,土壤养分含量呈现从上坡位到下坡位逐渐升高,有自上而下累积的趋势,植被盖度呈现明显的分层现象,表现为下坡位>上坡位>中坡位;3)3种护坡模式中,骨架植草模式涵养水分能力最强,其次是穴状整地植草模式,最后是挂网喷播植草模式;4)水分是黄土高原地区高速公路边坡防护成功与否的关键因子,另外施加有机肥和氮肥,保护和收集表层土,增施磷肥以及合理确定边坡坡度和斜面长对边坡的保水保肥性和稳定性意义重大。
2009 Vol. 7 (3): 79-85 [摘要] ( 1773 ) [HTML 1KB] [PDF 3358KB] ( 1289 )
86 赵雨森;魏永霞
坡耕地保护性耕作措施的水土保持效应
为探索不同保护性耕作技术在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坡耕地的水土保持效应,于2007、2008年在甘南县东兴村坡耕地径流小区进行不同耕作措施的降雨径流、土壤储水量和土壤流失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储水量的动态变化趋势与天然降雨趋势一致;与常规耕作措施相比,所研究的3种耕作措施均可不同程度地增加土壤储水量、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流失量,其中,垄向区田措施减少径流效果最好,覆膜+垄向区田技术集成措施增加土壤储水和减少土壤流失效果最好,免耕秸秆覆盖措施在以上3方面的效果均为最差;垄向区田和覆膜+垄向区田措施具有增加土壤储水深度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选择提供参考。
2009 Vol. 7 (3): 86-90 [摘要] ( 1834 ) [HTML 1KB] [PDF 2496KB] ( 1365 )
91 张子雪;杨吉华;吕兰州;陈安强;罗明达
山东土石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影响因子定量分析
对山东省临朐、蒙阴、泰安、文登4个水土保持试验站坡耕地径流小区进行径流量和侵蚀量观测,并分别在不同作物、不同坡度、不同坡长、不同降雨条件下,分析径流小区所产生的径流量和侵蚀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地形条件下,玉米、花生、小麦+花生、小麦+大豆径流小区内的降雨量、降雨强度与径流量、侵蚀量呈线性关系,径流量和侵蚀量变化幅度大小依次为玉米>花生>小麦+花生>小麦+大豆;不同坡长、不同坡度花生径流小区的降雨量、降雨强度与径流量、侵蚀量呈线性关系,径流量和侵蚀量随坡长、坡度的增大而增加;在相同坡度、相同坡长条件下,径流量和侵蚀量随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其增加幅度分别在降雨量50.079.9mm、降雨强度>50 mm/h级别时达到最大。
2009 Vol. 7 (3): 91-97 [摘要] ( 2028 ) [HTML 1KB] [PDF 3220KB] ( 1543 )
98 刘东兴;宫伟光
大庆盐碱地立地质量评价
根据盐碱地土壤性质与植物的生态关系,调查分析植物群落种类、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pH值、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钠和水溶性总盐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以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为分类依据,以地上草本植物群落生物量为验证标准,进行立地分类和立地质量评价,将大庆市盐碱地分为高生物量轻度盐碱地、高生物量中度盐碱地、中生物量中度盐碱地、低生物量中度盐碱地和重度盐碱地5种立地类型。研究结果可为恢复植被,提高土地资源生产力提供科学参考。
2009 Vol. 7 (3): 98-103 [摘要] ( 1759 ) [HTML 1KB] [PDF 2936KB] ( 2037 )
104 石丽丽;谷建才;何淑娟;冯莎莎;庞海慧;陈瑜
河北省退耕还林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分析退耕还林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采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河北省未来8年的人口发展趋势,最后利用灰色关联法对河北省粮食总产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造成全省耕地面积的减少,但由于其改善了粮食生产环境,大大提高了粮食单产,从而增加了粮食总产量;河北省未来人口持续增长,对耕地和粮食资源产生很大压力;在影响河北省粮食总产的诸因素中,粮食单产和灌溉是决定粮食总产的首要因素,而化肥施用量则为次要因素。
2009 Vol. 7 (3): 104-107 [摘要] ( 1639 ) [HTML 1KB] [PDF 2081KB] ( 1514 )
108 熊晓波;梁剑辉;董仁才;邓红兵
参与式方法在小流域治理中的应用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是当今世界各国防治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而参与式方法的推广和运用,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区参与式流域治理的应用与实施效果分析,探索参与式方法在我国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中的作用。研究表明:运用半结构访谈和问题树的分析方法,可以有效找出制约地区发展的核心问题,为水土流失项目的开展以及不同治理模式的实施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参与式流域治理不仅有助于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对流域的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2009 Vol. 7 (3): 108-113 [摘要] ( 1639 ) [HTML 1KB] [PDF 3084KB] ( 1227 )
114 张文辉;刘国彬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生态修复策略与对策
根据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实施植被生态修复的经验和黄土高原生态安全考察成果,论述植被生态修复的特点和功能,提出植被生态修复的核心内涵是将人为促进群落演替的人力与天然群落演替的自然力结合起来,实现区域生态系统整体恢复与局部快速恢复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黄土高原植被生态修复的目标是:区域内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平均增加10%15%;地带性植被的代表种盖度在群落中占到20%25%;植被总覆盖度75%85%;水土流失强度有显著性减少。目前植被生态修复的关键问题是有关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措施积累不足,方法简单,效益不高。未来应采取正确生态修复思路,尽快解决生态修复中关键技术理论;科学规划,在典型地区黄龙森林区和安塞森林草原区建立示范点,实施综合的植被生态修复措施,建立法律保障体系,为黄土高原植被生态修复奠定基础。
2009 Vol. 7 (3): 114-118 [摘要] ( 2555 ) [HTML 1KB] [PDF 3624KB] ( 1925 )
119 楼琳;何凡;王向东;朱毕生
河道生物护岸技术研究进展与思考
生物护岸技术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水质净化功能于一体,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简要总结生物护岸的发展历史,讨论生物护岸的防护原理,着重介绍生物护岸的主要形式及其适用性,并结合现状分析当前国内生物护岸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009 Vol. 7 (3): 119-122 [摘要] ( 1544 ) [HTML 1KB] [PDF 2559KB] ( 1626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关于招募《中国水土保持科学》青年编委的通知
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宣传之:中国林业教育奠基人梁希
祝贺郑粉莉副主编和陈利顶、雷廷武编委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2020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被Scopus数据库收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20年主编会暨第九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新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致谢审稿专家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7年主编会议在陕西杨凌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7—2018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原主编王礼先教授获诺曼?哈德逊纪念奖
英文稿件征稿启事
崔鹏副主编当选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刘国彬等3位编委荣获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委会换届暨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我刊副主编崔鹏当选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科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协 教育部 科技部 卫生计生委 中科院 工程院 自然科学基金会关于印发《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的通知
我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征稿启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5—2016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网址的申明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五届优秀论文评选结果的通告
祝贺《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副主编崔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Copyright Notice
201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关于颁发《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奖的决定
关于授予王礼先同志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特殊贡献奖的决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创刊十周年纪念座谈会暨第三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海南三亚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关于IP地址变更的通告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201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1-2012年来源期刊
在线投稿系统正式启用,欢迎在线投稿,并提出宝贵意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欢迎订阅《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在200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名列前茅
第二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成功召开
关于召开《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二届编辑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通知
      更多....  
更多.... 
   论文版权转让合同
   作者信息表
   论文模板
更多.... 
           
 
  版权所有© 2010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 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联系电话: 010-62336042,010-62336872 E-mail: sbxh035@263.net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京ICP备 110062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