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 22(5): 12-15
论口述档案的搜集
李涛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邮编:361005
 引用本文:
李涛. 论口述档案的搜集[J]. , 2008, 22(5): 12-15.

摘要:

口述档案的搜集是一项学术性和社会性都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还要有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为了提高口述访谈的指导性和针对性,确保口述档案的质量,探索科学有效的口述档案的搜集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口述档案的搜集主要包括访谈准备、执行访谈和访谈结束三个阶段。

关键词: 口述档案 ; 访谈

Abstract:

目前,档案学界对口述档案(Oral Archive)的理解尚有较大争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纂的《档案术语词典》将其定义为:“为研究利用而进行对个人有计划采访的结果,通常为录音或录音的逐字记录形式。”尽管大家对口述档案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对口述档案价值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口述档案的搜集是口述档案研究的重要内容。口述档案的搜集是一项学术性和社会性都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还要有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为了提高口述访谈的指导性和针对性,确保口述档案的质量,探索科学有效的口述档案的搜集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口述档案的搜集主要包括访谈准备、执行访谈和访谈结束三个阶段。

一、访谈准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指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获得成功,否则,就容易导致失败。访谈活动的目的性和时间性都很强,难度较大,做口述访谈,准备就更显得重要,不打无准备之仗。因此,对准备在访谈中的作用要有充分的认识。准备工作是访谈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访谈的成败,在访谈之前尽量做好准备,准备做得越扎实,越充分,越周密,访谈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准备的内容包括选择和研究访谈对象、搜集主题资料、制定访谈计划、物质和技术准备等。

(一)选择和研究访谈对象

选择访谈对象,首先要考虑的是事先确立的主题,它决定了搜集资料的大致范围,访谈对象因访谈主题的不同而不同。当有了访谈主题之后,要根据知情原则来选择访谈对象。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是我国科技史上一项重大成就。为了全面了解这一工作的历史过程,已有的档案材料当然很重要,但还远远不够,为了更多地搜集有关的材料,还需要征得大量的访谈资料,以充实补充已有档案资料的不足,这样既可以保证史料的全面性,也可以抢救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那么究竟以哪些人作为访谈对象呢?毫无疑问,参加这一重大科技项目的科学家或科技工作者应该是访谈的主要对象,他们是最大的知情者,在他们的记忆深处藏有许多珍贵的史料。基于这样的分析,当时主持这一课题的熊卫民和王克迪便围绕胰岛素的人工全合成这一主题在京沪等地大量采访了邢其毅、陆德培、叶蕴华、汤卡罗、施溥涛、张滂、丁公亮、除杰诚、邹承鲁、王芷涯、杜雨苍、张友尚、夏其昌等,这些科学家是当时参加我国胰岛素人工合成项目的主要当事人。

其次,访谈对象的选择要考虑到对方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口述档案工作是一项与时间竞赛的工作,是抢救存在于人们记忆中的资料,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任何访谈对象都是人,人的生命存在是有一定时间限度的。做口述访谈,一般来说应先考虑访谈那些年龄较大和身体状况较差的人。如果这方面不注意,往往会出现到我们还没来得及进行访谈时对方就可能已去世的情况,随着人的离去,相应地也带走许多宝贵的资料,留下的只有遗憾。熊卫民和王克迪曾因没有及时地访问到王应睐院士而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研究访谈对象,认识和了解访谈对象,熟悉对方的工作领域和相关背景,有利于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减少盲目和失误。“访谈者对当事人和相关事件的主题知道得越多,就越容易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对访谈的进行自然有所帮助。”做口述访谈的对象有很多,并不是自己都熟悉和了解的,研究者面临的大多是陌生的面孔。访谈的过程是主访者和受访者互动的过程。互动就是交流,交流的前提是熟悉,要熟悉就要认识和了解对方,很难想象对访谈对象一无所知能取得访谈成功。台湾著名口述史学者沈怀玉说:“对受访者和相关事件的主题了解得越多,不但可建立融洽的关系,有助于访谈的进行,同时也知道该问些什么,才能让受访者的故事摆到更大的背景脉络之中。”

(二)搜集主题资料

在做正式的访谈之前,围绕所要访谈的主题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们所要了解的档案资料在相关的报纸、论著、论文、档案等历史文献中是否有所提及,是否深入。我们的目的是要通过访谈获得更加深入细致的资料来证实已有的档案史料,还是通过访谈获得已有文献记载的盲点和空白点的资料,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要做到心中有数,提高访谈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增强口述档案的深度。不然的话,怎样就所要访谈的主题做深入的采访,从哪里找到切入点,如何寻找突破口,心里会没底。

访谈的问题从哪里来呢?很多是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来获取的。通访谈法来搜集口述档案,一个摆在研究者面前的重要问题是,以往的档案中是否有所记载,记载得是否翔实,有无疏漏,对这些资料的准备是寻找访谈切入点和突破口的前提。已经记载过的档案,在搜集时必须要有新角度,必须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没有记载的,在访谈时要注意谈得深入翔实,信息量要尽可能的大。

(三)制定访问计划

事先制定访谈计划,尽可能地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利于解决在访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访谈并不是时时事事都很顺利,有时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除了学会灵活处理外,事前在采访方案中尽可能地考虑细致周到一些,在一旦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避免很多麻烦。因此,事先作好计划是非常必要的。著名口述史家汤普逊说:“从根本上说,计划是访谈员的地图;可以偶尔参考,但最好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你可以脚踏实地、充满信心地把访谈进行下去。”

访谈之前应把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想得多一些,相应的对策准备充分一些,并且常常要准备几套方案。

在访谈计划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访谈提纲,它是我们行动的指南。访谈按照结构化的高低,可以分为结构化、半结构化访谈和非结构化访谈。一般要避免非结构化和结构化的访谈,因为它不利于我们获取有价值的资料,最常用的是一种半结构化访谈。不要把我们要问的话逐字逐句都写下来,这样会限制临场发挥,随机应变,往往有囿于所写的话,不容易抓住获取重要资料的机会。在访谈提纲里,第一,要明白访谈目的。第二,如果要去距离访谈对象较远的地方进行访谈,还要规划好行走路线。第三,访谈的人物主要有哪些,是一个、两个,还是多个。第四,访谈的具体步骤,如先访谈哪个人,后访谈哪个人。第五,访谈时要计划问哪些问题,就是问题设计。

(四)物质和技术准备

物质准备,主要是指在访谈前我们要准备好访谈所必须的器材、设备等。如采访本、笔、稿纸、录音机、录音笔、摄像机、电池、各种证件、电脑等。如果你是经别人介绍去做访谈的,要检查一下是否忘带了介绍信。

技术准备主要是指在访谈前我们熟练掌握相关访谈的设备和软件的操作技术。口述历史这些年之所以发展很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层出不穷也给我们做口述档案的搜集带来很大的好处,能留下受访者立体的、全方位的声音、图像等,增加了其作为历史证据的份量。但同时也对主访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仅仅会在纸上写字是不够的。访谈前,对于照相机、录音机、各种声音和图像软件等都要熟练操作。对于较简单的设备,如照相机、录音机等只要细心阅读说明书就可以解决,对于声像软件等恐怕不经过专门的、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则难以掌握。

二、执行访谈

执行访谈包括问、听、记三个基本环节。问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有价值、有意义的口述档案资料,听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问的内容和方向,只有会听,才能会问,才能问得准确、巧妙和简练,听是为了更好地问,美国著名口述史学家唐纳德·里奇说:“最重要发问技巧在于小心聆听受访者的话。”记录的价值就在于为历史保存资料,为历史研究提供依据,扩充历史建构的维度,让历史能更加真实地再现过去。记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口述档案从受访者转移到访谈者的一个过程,记录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口述档案的保存和使用。

(一)采访提问

提问是采访者以提问题的形式挖掘受访者记忆的一种访谈法,是口述访谈的核心。提问是门艺术。口述历史就是问问题,问一些人从来没有问过的问题,搜集一些再不进行采访便会消失的记忆。要是没有这些过程,则不论访问的目的为何,记录都失去价值。采访者必须重视提问,熟练掌握提问的原则和技巧,才能够提出问题,问出结果,问出本质的东西来。根据采访意图和访谈对象随时调整谈话策略,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技巧,是访谈成功的关键之一,采访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正确的提问。常言说:“勤思则得,善问则裕”,巧妙的提问能使访谈步步深入,能使我们获得丰富的口述档案史料。

从问问题所要求的答案是否标准化的角度,可以把问题分为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两大类,对问题这样进行分类,有助于我们在访谈实践中根据访谈目的、场合、对象等的不同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对应着两种不同的提问方式,即开放式提问(open-ended questions)和封闭式提问(closed-end questions)。有的西方学者称之为漏斗式采访和倒漏斗式采访

所谓开放式问题就是指对受访者的回答完全没有限制,允许受访者自由发表意见的问题。开放式提问一般比较抽象、概括,问题的口子是敞开的,范围往往比较大,使得受访者回答时往往有较大的回旋空间。以开放性的问题引导访谈,可以让受访者在叙事和思考时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并有足够的时间把他们认为和主题相关的材料加进来。针对开放式提问,口述史学家查尔斯·莫里西主张,两句式的题型效果好——第一句陈述题目,第二句提出问题。

开放式提问的具有以下优点:第一,问题问得比较自然、缓和,有利于创造融洽的谈话气氛;第二,对方问答起来比较自由,容易谈出一些宏观的材料,也可能露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第三,提问比较容易。其缺点主要有:问题提得比较一般化,访谈对象容易泛泛而谈;或者感到问题太大,不知如何回答才好;第二,问题的焦点不集中,访谈者和受访者的联系比较松散,对方不容易说出心理话,采访也不容易深入。

封闭式问题则是指对受访者的回答内容和方式有较为严格的限制的问题。封闭提问则是一种回答范围较狭小、指向性较强的提问方式。这种提问相对比较具体、集中,问题的口子是封闭的,范围有严格的限制,受访者往往要做出明确的回答。常用的句式是“……是否……?”、“您认为……吗?”、“……是……,还是……?”、“……会不会……?”

封闭式提问的主要优点有:第一,问题比较明确,容易得到访谈对象的具体回答,容易获得有价值的材料;第二,问题的焦点相对集中,双方的联系比较紧密。访谈对象容易说出心理话,也容易谈得深入;第三,容易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其不足主要有:第一,提问有点单刀直入,掌握不好,影响谈话的气氛;第二,如果访谈者对问题选择不当,或者漏掉某些问题,都会影响对某一问题全面情况的了解。

提问要把握六个原则:第一、提问要具体。提问如果过大、过于空泛,只会令受访者无所适从,茫然不知所措,“老虎吞天,无从下口”,得不到实质性的材料;第二、提问简洁。提问应做到言简意赅,简洁明了,在访问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要将题目设计得简洁、明确,否则,有可能我们问得越长,受访者回答得越短,甚至不回答;第三、提问要自然。访谈是访谈者与受访者面对面的交流谈话,是一种双向的交流活动。提问时要保持一种自然的心理状态,不要紧张。第四、提问要专业。有些访谈对象具有较强的专业领域,因此,访谈者的提问要专业。访谈者在访谈之前对受访者所从事的专业领域要有一定的了解,懂得那个领域的最常用术语。第五、提问要创新。访谈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获得新的资料,而新的资料是通过创新性的提问激发出来的;第六、提问要渐进。客观事物总是错综复杂的,事物与事物之间又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人们认识事物也总是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访谈者与受访者交谈,也应按照这样的逻辑顺序逐渐推进。

(二)倾听

口述历史学家强调积极地听(listen),而不是无谓地听(hear) ,即倾听。要与他人达成良好的沟通,首先我们要积极地倾听别人的话语。善听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访谈的效果。怎样才能成为善听者呢?

首先,倾听应做到耐心、专心和虚心。较长时间的采访需一定的耐心,访谈者的倾听应能够让受访者“越来越自由、准确地描述、回忆自己的思想、经验和情感”。受访者在谈话时,也伴随有声、气、息的参与,声、气、息的基本功能是传达意向的含义。这些非语言线索无法在抄本上显示出来,只有专心致知地倾听,才能做到心神领会。虚心要求访谈者要表示出愿意倾听的姿态,不插话,不强加自己的观点,给受访者一个非常诚恳的心理暗示,形成真正的沟通。

其次,倾听要做适当的话语回应。访谈在倾听的过程中要学会适当运用一些评价性、重复性和总结性的话语来加强倾听,如“是这样”、“真有意思”、“正如您所说”、“按我的理解,你的意思是……”、“你是说……”、“你主要是说……”和“如果我的理解没错的话,你认为……”等等,以表明自己的倾听态度,增加受访者说话的兴趣和信心。

最后,倾听时要注意观察对方的非语言信息。绝大多数的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功能只有35%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传递的。因此,我们用耳朵倾听受访者说话的时候,也要用眼睛观察受访者面部表情、眼神、身姿、体位及举止等非语言符号信息。

(三)记录

一般来说,根据记录工具的不同,我们可以将记录方式分为四种:心记、笔记、录音记录、音像记录。它们各有利弊,要根据访谈的对象、任务、场合、环境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记录方式。

首先,记录要客观,即记录要做到忠实公正,老老实实地把口述者的口述内容记录下来,不能掺杂访谈者自己的主观意志,更不能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进行造假。记录要客观主要是针对访谈者说的。至于受访者的口述是否客观,或者说是否真实,访谈者是不能决定的,访谈只能运用一些技巧,创造一些条件,促使受访者讲出真话,讲出心里话。

最后,做口述访谈,只要条件许可,一定要地留下受访者的声音,以求为历史研究提供更为真实完整的史料,这也是口述档案搜集的要求。用录音记录,为了避免录音过程中出现故障和提高录音质量,一般要有一台以上的备用设备,使用前一定调试好。

三、结束访谈

怎样结束访谈?除了要考虑访谈者所要问的问题是否都已经问完,受访者是否全部回答完之外。我们还要根据受访者的表情和行为动作是否透露出还想继续谈下去的心理。仅仅以访谈者的任务是否完成作为结束访谈的标志显得有些不尽人情和“自我中心主义”。在访谈的过程中,你始终需要尽量敏感地觉察到受访者有怎样的表情和动作,因为这是他们心理的反映。如果他们看起来烦躁,回答问题过于简单,脸上显露出疲惫的神色,说明他们已经感觉到有些累了或不大舒服,或者是因为他们有其它重要事情而不时地表现出看表的动作,这些时候你都要尽快想个办法结束访谈。可以找一个合适的“结束性”话题,如让受话者对自己的叙述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对一些重大的问题下一个结论,或预测某一问题的未来远景。

在正式访谈结束后,不要急着离开,你可以考虑做以下几件事情:

第一,如果你访谈的对象是卓有成就的学者或知名人物,且你刚好又随身携带有他们的书籍、著作,当然,最好是在访谈之前就做这样的准备。这时你可以请他签上名字或写上几句话,会大大增加书籍的收藏价值。

第二,访谈结束时,要提醒受访者录音文件将会如何处理,录音文件和抄本会保存在何处,同时为他们在抄本制作和签署赠予权时所扮演的角色作一下解释。在访谈结束后,有时候会马上要求受访者先签署录音文件的授权书,开放抄本的书面文件则等日后再签。

第三,如果受访者愿意的话,我们可以拿起照相机和他们合个影,并告诉他大概什么时候照片会寄给他们,这些照片可以用作以后出版专著的重要插图,同时,照片也具有很重要的珍藏和纪念意义。

第四,结束正式访谈后,不妨抽出一会儿时间聊聊你自己的家庭、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事情,增加受访者对你的了解。不要忘了向受访者接受你的访谈致以真诚的谢意,向他说明他在你搜集资料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肯定他的协助与贡献。这时,如果有必要的话,你可以和他商量下一次访谈的时机。

最后,认真检查和核实一下你的访谈记录表上有关受访者的年龄、性别、家庭、职称、访谈时间、地点等信息是否记录有误。

一般来说,访谈方法与技巧的获得,需要靠大量的访谈实践。虽然访谈没有根本的、一成不变的方法和程式,但遵循有经验的访谈者所建立的某些原则与标准的理论与诠释,是口述访谈成功的要诀。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些理论都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概括,随着访谈的对象、场景等具体实践的发展变化,必然要求访谈者要在访谈实践中灵活地掌握和运用这些理论。因此,灵活原则应该所有原则中最大的原则。访谈者要善于根据具体实践的发展变化灵活掌握和运用访谈法,以求搜集到更加客观真实的口述档案史料。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①熊卫民、王克迪:《合成一个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全合成》,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
③⑥⑩[美]唐纳德·里奇:《大家都来做口述史实务指南》,中国当代出版社2006年版第76,96,83,134,134,101,101-102.
[3]
④沈怀玉:《口述历史实务谈[A].当代上海研究所.口述历史的理论与实践——来自海峡两岸的探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
⑤[英]保尔⑤[英]保尔. 汤普逊:《过去的声音——口述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
⑦[美]肯·霍尔斯:《口述历史》,播种者文化有限公司2003年版.
[6]
⑧⑨[美]约翰·布雷迪:《采访技巧》,新华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
[7]
Charles T·Morrissey:《The Two-Sentence Format as an Interviewing Technique in Oral History Fieldwork》,[J].Oral History Review, 1987. 15.
[8]
Valerie Yow Raleigh.Recording Oral History: A Practice Guide For
[9]
Social Scientists[M]. Sage Publication, Inc. 1994: 76.
[10]
陈向明:《教育研究中访谈的倾听技(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4期.
[11]
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
Samovar, L.et al.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 Wadsworth. 1981:155.
Resource
PDF downloaded times    
RichHTML read times    
Abstract viewed times    

Share
Export

External search by key words
口述档案     
访谈     


External search by authors
李涛     


Related articles(if 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