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 22(4): 38-41
从“工投模式”到“苏州模式”的现实意义——对苏州市建立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中心的再思考
卜鉴民
苏州市档案局,邮编:215004,电话:0512-68617205
 引用本文:
卜鉴民. 从【-逻*辑*与-】#x0201c;工投模式【-逻*辑*与-】#x0201d;到【-逻*辑*与-】#x0201c;苏州模式【-逻*辑*与-】#x0201d;的现实意义【-逻*辑*与-】#x02014;【-逻*辑*与-】#x02014;对苏州市建立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中心的再思考[J]. , 2008, 22(4): 38-41.

摘要:

苏州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产权制度改革大背景下,积极培育和创新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新模式,成功实现了“工投模式”向“苏州模式”的转化,时代催生创新理念,成就了企业档案管理史上的一个创举。

关键词: 产权制度 ; 改革 ; 企业档案 ; 资源 ; 管理 ; 模式

Abstract:
一、引言

2007年6月13日~14日,国家档案局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了全国国有企业改制档案处置工作研讨会,重点研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背景下,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改制档案处置工作。会上,国家档案局李和平副局长就创新国有企业档案处置工作新模式,对苏州市建立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中心的做法给于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苏州市档案局在此次研讨会上作了《创新档案管理模式做好档案处置工作》的经验介绍,详细介绍了苏州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紧紧依托苏州市工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力量,建立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中心——苏州市工投档案管理中心,集中统一管理苏州市工业发展有限公司所属单位的改制企业档案资源,对改制企业档案实体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建立改制企业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确保国家档案资源的完整与安全。在全国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中,率先创新改制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工投模式”,丰富了我国档案学理论的内容。

为了进一步加强产权制度改革大背景下,全市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实行改制企业档案资源集约化管理,集中整合改制企业档案资源,大力提高政府资产使用效率,促进苏州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构建苏州大档案格局创造条件。苏州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7月10日召开专门会议,召集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全市改制企业档案管理下一步发展规划,进一步理顺工投档案管理中心的体制问题。从而,使苏州市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模式从“工投模式”走向“苏州模式”,为全国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我国档案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创新档案学理论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工投模式”和“苏州模式”

何谓“工投模式”?就是指在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由市政府授权经营管理市属工业系统国有(集体)资产而专门成立的工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为了管理所属工业系统各国有企业改制后应当属于国家所拥有的全部企业档案,而专门成立的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中心。这种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对改制企业档案资源进行管理的机构和管理方式,笔者称之为“工投模式”。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从档案管理体制上看:打破了原有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一统天下,大包大揽的局面,充分依靠外部有利条件,管理改制企业档案资源;二是从档案的数量来看:一个地方国家综合档案馆是无能力容纳如此庞大数量的改制企业档案的;三是从改制企业档案内容来看:档案内容极其丰富,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是一座难得的档案资源金矿;四是从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生存方式来看:“工投模式”是苏州国有资产改革过程中,一个行业、一个系统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的最佳生存方式。五是从管理方式上来看:自主管理,同时接受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六是从“工投模式”发展趋势来看:最近,市委市政府专门研究如何做大做强“工投模式”,为创立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苏州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何谓“苏州模式”?就是专指在产权制度改革大背景下,苏州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开放式创新为理念,在“工投模式”的基础上,对全市改制企业档案资源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建立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构建具有苏州特色的改制企业档案资源整合的大档案格局。“苏州模式”的实体形式就是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

“苏州模式”的形成,一方面是顺应时代发展。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任何一项工作都没有现成的模式,特别对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的管理,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工作者从来没有遇到的,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走出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创新之路,才能发展档案事业。另一方面是水到渠成。苏州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走自己的路的同时,不断实践和摸索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的创新模式,在精心培育“工投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善于积累,寻找到了一条既符合档案学理论发展规律,又适合苏州市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的管理,独创了一种新型管理模式——“苏州模式”。

三、时代催生的需求

2002年9月,苏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进一步推进市属国有(集体)企事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大决定,提出了“四到位一基本”的改革原则,即企业整体改制到位、国有资本调整到位、职工身份置换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制标准。让国有资本从一般性竞争领域中退出,从根本上解决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国有企业档案原有管理体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国有企业档案资源的完整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危机。笔者这里所指的国有企业档案资源是指在产权制度改革大背景下,国有企业改制前应有国家所拥有的档案资源,我们也称之为改制企业档案资源。改制企业档案资源也是企业资产,是国家档案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国有资产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或地方近现代工业历史发展阶段的真实写照和工业企业文化的积淀,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的依据,是研究探寻地方民族工业企业发展和自主创新的重要素材,是反映一个地区或地方工业发展历程不可再生的历史和文化资源。改制企业档案资源一旦缺失,将给地区经济、社会稳定、企业发展、传承历史、百姓利益等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以苏州市为例,至2005年6月底,一般竞争性领域的985家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和82家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按“四到位一基本”的要求,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而对改制企业档案资源来讲,据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当时不完全统计,全市涉及产权制度改革的单位共有各类档案200余万卷。根据工投公司的统计,其所属纺织、丝绸、工艺、轻工、医药、化工、建材等6个行业系统及4大企业集团,共有库藏档案140余万卷。庞大的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的管理给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和机遇,变革的时代催生着新生事物的产生,产权制度改革大背景下,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工投模式”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四、创新理念的结果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和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档案工作也是如此,对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不能适用传统思维和管理模式来进行,苏州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以开放式创新理念管理改制企业档案资源,打破了以点为对象,即一家一家改制企业进行指导为重点的工作方式和理念,大胆创新,以块为对象,即把全市市属国有(集体)企业档案资源按行业、系统或集团划块进行管理。在划块的基础上,档案部门及时介入,紧紧依托行业、系统和大集团的优势,认真做好调研工作,充分了解和掌握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的现状,在企业改制完成之前,确保改制企业档案资源完整与安全所必需的人、财、物的保障。

以苏州市工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立苏州市工投档案管理中心为例,在市属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中,2002年,市政府成立了苏州市工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授权经营管理市属工业系统的国有(集体)资产。不久,成立了工投档案管理中心筹建组,2004年2月,座落于苏州古城文化园林博览区的苏州市工投档案管理中心正式成立。中心占地23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工投公司分三期,投入2000万元进行改造,库房档案容量达200万卷,全部配置移动式档案密集架367列、2993.5立方米,80%的档案库房配置了气体灭火装置,形成了以档案库房为重点并复盖全馆区各重点部位的24小时全程数字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中心对工投公司下属所有改制企业档案资源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现中心已接收140余万卷(件、张)企业档案。其中:案卷132.72万卷,照片3.73万张,底图2.2万张、产品实物5000多件和一批录音、录像磁带及电子光盘档案。另有各类工业图书资料2万多册。同时对全市10余万退休职工档案进行集中管理。案卷排架长度达21.8公里。库藏档案中有清代和民国的企业档案143件、312卷。库藏8万多件苏州地产及国际和国内重点丝绸产地13个大类的织花、印花绸缎样本档案,其数量和种类为国内唯一,是档案中心的“镇馆之宝”。

苏州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重点抓好工投档案管理中心建设的同时,不放松对全市其他行业、系统的改制企业档案资源整合的指导和监督工作。苏州市在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中,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坚持开放式的创新理念,创立了具有苏州特色的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工投模式”,为全国改制企业档案资源处置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五、企业档案管理史上的一个创举

2006年第8期《中国档案》刊登了笔者撰写的《企业档案管理史上的一个创举——对苏州市建立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中心的思考》一文,该刊在卷首语《接力》一文中这样写道:“企业改制了,改制企业档案如弃儿般乏人问津。虽然各地也想了一些招术,但像苏州市花2000万元建立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中心这样的大手笔尚不多见。他们的想法绝不是将其建成改制企业档案的临时避难所,而是要把它建成展示地方文化、企业历史的永久性档案信息和文化中心。本期的《企业档案管理史上的一个创举——对苏州市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中心的思考》,让我们见识了苏州人的明智、远见与大气。”《中国档案》充分肯定了苏州市改制企业档案资源处置的做法和经验,从中国档案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的角度,确立了苏州市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模式在中国企业档案管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苏州模式”不仅是档案学理论不断探索和发展的结晶,同时也体现了档案工作者关注社会发展进程,准确把握社会转型期档案学理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对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大背景下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以及国家档案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等问题,“苏州模式”的创新,在档案界提出了独特的变革模式与学术思考。

思考之一:“苏州模式”的建立与发展既要有正确的档案学理论的支撑,又要有新的理论创新。多年来,我国企业档案管理一直遵循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把企业档案作为国家档案全宗的一个组成部分,归国家所有,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完全正确的。在现有档案学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因此,无论从企业档案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上,还是从管理的方式方法上,都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已向纵深发展,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健全,多种形式所有制企业同国有企业并存,企业档案管理和发展受到空前的挑战。一方面是产权制度改革大背景下,企业改制前国家所拥有的企业档案如何管理;另一方面,改制后的企业档案管理将面临新的问题,谁来管?怎么管?管什么?“苏州模式”的产生,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苏州模式”从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充分利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档案管理特有的优势,紧紧依托改制企业的上级单位,即行业、系统、控股集团公司等,在管理层面上,人力、物力上,协调、统一上,强化了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同时,根据现有产权制度改革下,企业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政策,并根据苏州市国有企业改制的实际情况,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以市委、市政府两办的名义下发文件,进一步规范了产权制度改革大背景下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的归属与流向,明确了国家所有的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的种类和内容,完善了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的各项制度,形成了一套规范的、具有苏州特色的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新方式、新模式,开创性地找到了一条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的新路子,创新和发展了中国档案学理论。

思考之二:“苏州模式”的建立与发展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开创了档案工作新天地。庞大数量的改制企业档案给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是管理人员指导力量不够;二是库房压力增大;三是经费不足;四是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苏州模式”运用开放式创新理念,跳出档案圈子搞档案,突破体制机制上的限制,充分利用国有资产委托经营管理部门的力量,管理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然后,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以人员、资产等整体划拨的形式由苏州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全面接收,达到了创建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苏州模式”的理想目的。创新了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开创了档案工作新天地。

思考之三:“苏州模式”的建立与发展使改制企业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理论雏形初步显现。改制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就是在产权制度改革大背景下,国家所拥有的具有使用价值或潜在使用价值的原有国有企业(集体)在改制之前和改制过程中形成的全部企业档案信息的总称,是国家档案信息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改制企业档案资源依法处置的目的就在于:一是要明确改制企业档案资源归国家所有;二是对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确保完整与安全;三是对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科学、合理地进行整合;四是对改制企业档案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建立高效的资源共享信息平台,为地方经济、社会、企业和百姓服务。

随着“工投模式”向“苏州模式”的平稳过渡,改制企业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各项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一是硬件条件。主要包括资源条件和实体空间条件。目前,占苏州市改制企业档案总数量80%的档案资源已由苏州市工投档案管理中心进行管理,其他行业、系统的改制企业档案也已集中统一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后,即可集中。同时,保管和管理改制企业档案资源实体的空间也已确定,并投入使用三年了。二是人员条件。主要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咨询人员等。目前,中心已配备了符合条件的各种人员。三是法律环境条件。由于国家有关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比较原则,可操作性不强,随着改制企业档案资源处置工作的不断深入,苏州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要求,逐步规范了处置工作中的相关程序,为日后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完善和充实改制企业档案管理规范,提供了可靠的实践依据。同时,也为日后档案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四是技术条件。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是改制企业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技术条件,建立改制企业档案资源信息系统,根据利用者的需求,不断完善各种门类载体档案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尽快启动重点和珍贵的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工程,抢救和保护具有苏州地方民族工业特色的历史档案资料,为改制企业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提供技术支撑。

“苏州模式”的实践,建立了改制企业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运行机制,这个运行机制是指在产权制度改革大背景下,改制企业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管理和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管理方式或模式。建立改制企业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这个运行机制,一是要有开放式创新理念;二是要创新管理体制;三是要进一步优化整合改制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配置;四是要加速完善现代化管理手段;五是要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目前,通过“苏州模式”的建立,改制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形成了多个信息资源板块,即地方民族工业历史资源板块、企业文化资源板块、科技信息资源板块、和谐社会资源板块、休闲旅游资源板块等。为改制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目标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经过三年多的实践,“苏州模式”已经建立起改制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即知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经济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和谐社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初步形成了改制企业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理论体系。

思考之四:“苏州模式”的建立与发展催生区域档案工作新体系和区域档案信息资源竞争力的形成。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产权制度改革大潮中,抓住机遇,果断出击,形成合力,整合资源,形成了具有苏州地方区域特色的改制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新体系和区域档案信息资源竞争力。它的特点在于一是以点带块,以一个企业带动一个行业,以一个行业带动一个地区的改制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和管理。二是依托外部力量,借力创新改制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新模式,在“工投模式”的基础上,平稳过渡到“苏州模式”。三是构筑区域性的改制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空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即在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国家所拥有的具有使用价值或潜在价值的原有国有(集体)企业在改革之前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全部企业档案对其进行整合,并充分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安全的网络环境,提供改制企业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服务空间,而建立的一种传递改制企业档案信息的一个实体或物理空间。四是改制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走集约化管理之路。对产权制度改革大背景下改制企业档案信息资源采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思想进行管理,借助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改制企业主管部门和改制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管理手段等多种要素,进行统一协调和配置,对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改制企业档案资源进行集中、统一处置,以安全、完整、共享为价值取向,从而达到集中统一,科学管理,高效利用,和谐共享,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六、结语

苏州市改制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从“工投模式”走向“苏州模式”,带来了档案工作根本性的变革,给中国档案学理论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创新了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对解决当前档案学前沿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具有借鉴作用。“苏州模式”的创立,视角独特,立足现实,既具有理论研究的意义,又具有实践探索的价值,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对改制企业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问题研究中的做法和思考,对于其他区域和省市开展改制企业档案资源处置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①卜鉴民:《以开放式创新理念完善和发展改制企业档案管理的“工投模式”》,《档案与建设》2006年第10期。

②卜鉴民:《企业档案管理史上的一个创举——对苏州市建立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中心的思考》,《中国档案》2006年第8期。

注:此论文是2006年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项目编号2006-X-07)——《产权制度改革大背景下改制企业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Resource
PDF downloaded times    
RichHTML read times    
Abstract viewed times    

Share
Export

External search by key words
产权制度     
改革     
企业档案     
资源     
管理     
模式     


External search by authors
卜鉴民     


Related articles(if 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