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档案学研究  2017, Vol. 31 Issue (5): 69-75    DOI: 10.16065/j.cnki.issn1002-1620.2017.05.013
档案资源建设     
文献田野与档案意义的发掘——谈少数民族档案研究方法
余厚洪1,2, 丁华东1
1 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上海 200444
2 丽水学院 浙江丽水 323000
The Documentation Field and the Discovery of Archives Significance——Research Method of Minority Archives
Houhong YU1,2, Huadong DING1
1 Departmeat of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Archives,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2 Lishui University, Lishui, Zhejiang 323000
 全文: PDF(947 KB)   HTML
摘要:

少数民族档案是文献田野的“记忆场”。在少数民族档案研究中,以“文献”作为“田野”,有利于发掘档案的知识意义、历史学意义、社会学意义、文化学意义。可通过文献识读、文献解释、文献诠释、文献考证等田野技法对少数民族档案意义进行充分而深入的发掘。

Abstract:

Archive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s the documentation field of the “memory”. In the study of ethnic archives, considering “document” as “field” will help to explore the archives knowledge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soci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order to sufficiently deep excavation of the meaning of ethnic archives, we can use field techniques such as document recognition, interpretation, elaboration, textual research and so on.

出版日期: 2017-12-06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引用本文:

余厚洪, 丁华东. 文献田野与档案意义的发掘——谈少数民族档案研究方法[J]. 档案学研究, 2017, 31(5): 69-75.

Houhong YU, Huadong DING. The Documentation Field and the Discovery of Archives Significance——Research Method of Minority Archives. Archives Science Study, 2017, 31(5): 69-75.

链接本文:

http://daxyj.idangan.cn/CN/10.16065/j.cnki.issn1002-1620.2017.05.013        http://daxyj.idangan.cn/CN/Y2017/V31/I5/69

[1] 吴家虎. 文献与田野的融合——历史人类学与当代中国乡村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52-58.
[2] 罗德胤. 文献与田野的互动——以清湖码头的调查与研究为例[J].世界建筑,2011(1):116-119.
[3] 赵世瑜. 田野工作与文献工作——民间文化史研究的一点体验[J].民俗研究,1996(1):8-14.
[4] 郭志超. 田野调查与文献稽考:惠东文化之谜试解[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109-114.
[5] 杜树海. 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广西壮族地区J县扶乩活动的文献和田野考察[J].宗教学研究,2013(3):207-214.
[6] 刘军君. 藏族骨系血缘外婚制的“非正式制度”解析——基于文献稽考与安多农区的田野实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1):60-66.
[7] 张应强. 民间文献与田野调查:“清水江文书”整理研究的问题与方法论[J].安徽史学,2015(6):19-22.
[8] 丁华东. 论档案记忆的真实性与客观性[J].档案管理,2012(6):24-26.
[9] [法]皮埃尔·诺拉(著).黄艳红等(译).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4.
[10] [法]皮埃尔·诺拉(著).黄艳红等(译).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20.
[11] [法]皮埃尔·诺拉(著).黄艳红等(译).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20-21.
[12] 龙迪勇. 历史叙事的空间基础[J].思想战线,2009(5):64-73.
[13] 华林,黄梅.少数民族档案遗产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0(4):96-99.
[14] [美]戴维·斯沃茨(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尔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142-150.
[15] [法]皮埃尔·诺拉(著).黄艳红等(译).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289-290.
[16] [古罗马]奥古斯丁(著).周士良译.忏悔录罗马]奥古斯丁(著).周士良译.忏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01.
[17] [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编).季斌,王立军,白锡堃(译).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社会记忆(代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
[18] [法]雅克·勒高夫(著).方仁杰,倪复生(译).历史与记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7.
[19] [苏]米罗诺夫(著).王清和(译).历史学家和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77-98.
[20]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译).王铭铭(校).文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51.
[21] 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4.
[22] [德]吕森(著).胡传胜(译).历史秩序的失落——在现代性、后现代性与记忆讨论的交叉点上的历史研究[J].学海,2001(4):31-37.
[23]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12.
[24] 聂春华. 书斋里的田野:作为知识生产的人类学和美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169.
[25] 丁华东. 社会记忆与档案学研究的拓展[J].中国档案,2006(9):32-35.
[26]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0.
[27]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41.
[28] 张恒. 以文观文——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文化内涵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122-123.
[29] [荷兰]杜威·德拉埃斯马(著)兰]杜威·德拉埃斯马(著).乔修峰(译).记忆的隐喻——心灵的观念史[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4.
[30] [英]帕特里夏·法拉,卡拉琳·帕特森(编).户晓辉(译).记忆(剑桥年度主题报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
[31] 费孝通.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6.
[32]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35.
[33] [美]沃尔夫·坎斯特纳(著).张智(译).寻找记忆中的意义:对集体记忆研究一种方法论上的批评[A].李宏图(选编).表象的叙述——新社会文化史[C].上海:三联书店,2003:148.
[34]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译),王铭铭(校).文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6.
[35] 舒炜光,邱仁宗.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2.
[36]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马俊亚等(译).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05.
[37] 王文光. 云南少数民族连名制述论[J].思想战线,1995(3):66-72.
[38] [美]布鲁诺,伯尔曼,纽曼(合编).汤亚汀等(译).民族音乐学与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157.
[39] 李亦园. 人类学的视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14.
[40]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译).王铭铭(校).文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
[41] [法]米歇尔·福柯(著).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7:6.
[42] [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编).季斌,王立军,白锡堃(译).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社会记忆(代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
[43] 王明珂. 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M].北京:中华书局,2009:209.
[44] 谌玉华.粤东畲族:族群认同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92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