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档案学研究  2014, Vol. 28 Issue (6): 12-19    DOI: 10.16065/j.cnki.issn1002-1620.2014.06.003
基础理论研究     
基于主体视角的档案本质属性研究
蒋冠
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387
Study on Attribute of Record in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
Guan Jiang
School of Management,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全文: PDF(572 KB)   HTML
摘要:

主体视角在认识和把握档案本质属性这一问题上有一定的合理性。基于主体视角,认为档案的本质属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符号记录性与主体用以作为证据(凭证)的目的性。并就档案的来源、档案的创建节点、档案的价值与档案真实性等相关问题作了阐释。最后分析了这一观点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档案本质属性定义    
Abstract:

It is rational to perceive attribute of record in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 Record is document considered as evidence by an organization or person. This viewpoint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record area.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d some problem associated with attribute of record.

Key words: Record    Attribute    Definition
出版日期: 2017-11-17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蒋冠

引用本文:

蒋冠. 基于主体视角的档案本质属性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14, 28(6): 12-19.

Guan Jiang. Study on Attribute of Record in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 Archives Science Study, 2014, 28(6): 12-19.

链接本文:

http://daxyj.idangan.cn/CN/10.16065/j.cnki.issn1002-1620.2014.06.003        http://daxyj.idangan.cn/CN/Y2014/V28/I6/12

[1] 姚史清. 什么是档案的本质属性[J].中国档案,1981(1):39-40.
[2] 方舟. 档案原始记录性诠释[J].浙江档案,1992(12):12-13.
[3] 黄霄羽. 关于档案的本质属性和档案定义的再思考[J].山东档案,1994(1):22-24.
[4] 韩宝华. 论档案的本质属性与基本特征[J].档案学研究,1996(2):10-13.
[5] 王英玮. 关于档案本质属性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1(2):32-34.
[6] 桑毓域. 如何认识原始记录性——关于档案本质属性的探讨[J].档案管理,2008(3):28-30.
[7] 桑毓域. 档案本质属性的再认识[J].档案学研究,2000(4):3-7.
[8] 张照余. 档案原生性评析[J]. 档案与建设,1995(7):20-22.
[9] 王景高. 档案研究30年(之三)——关于档案本质属性的研究[J].中国档案,2009(5):52-55.
[10] 伍振华,禾木.档案定义新探[J].成都档案,1988(2):4-6.
[11] 傅荣校. 档案定义刍议[J].档案管理,1991(5):31-33.
[12] 毛惕凡. 关于档案的本质属性与档案定义关系的探讨[J].湖南档案,1992(5):6-8.
[13] 查启森. 档案“原始记录性”质疑[J].图书情报知识,1994(2):63-65.
[14] 王玉声. 论档案三属性与档案定义三要素[J].档案学研究,1996(增):15-16.
[15] 李福君,张庆一,李可意.档案本质属性的研究[J].档案学研究,1999(1):15-17.
[16] 王岚. 档案定义的逻辑表[J].档案学研究,1999(2):3-8.
[17] 邹吉辉. 档案本质属性的再认识——与伍振华先生商榷[J].档案学研究,2001(3):49-52.
[18] 肖英. 关于档案本质属性的思考[J].档案,2001(3):9-11.
[19] 王恩汉. 档案本质属性诠释[J].档案学研究,2002(6):14-16.
[20] 覃兆刿. 双元价值观与“档案”的定义[J].北京档案,2003(9):16-19.
[21] 孙大东. 档案本质属性探析[J].档案管理,2014(3):24-26.
[22] 袁贵仁. 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J].河北学刊,1988(3):23-29.
[23] Briet,S.Day, Ronald E.,Martinet L.,What Is Documentati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Classic French Text. Lanham, Maryland,Toronto,Oxford: The Scarecrow Press, Inc. 2006.
[24] Buckland, Michael.The Centenary of"Madame Documentation": Suzanne Briet, 1894-1989.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46(3), 1995: 235-237.
[25] 张锦. 信息与传播:研究分野与交融[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11.
[26] T·R·谢伦伯格著,黄坤坊等译.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3:21.
[27] 王健. 电子办公环境中文件管理原则与功能要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2.
[28] 陈兆祦,和宝荣.档案管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0.
[29] 吴宝康,和宝荣,丁永奎.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2.
[30] 吴宝康,和宝荣,丁永奎.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8.
[31] 陈兆祦,和宝荣.档案管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3-14.
[32] 何嘉荪. 文件运动理论研究范围刍议——“文件运动模型”再思考兼答章燕华同志之一[J].档案学通讯,2007(3):24-27.
[33] 何嘉荪. 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指导对档案概念的研究——答宗培岭、谭琤培与百思特同志之一[J].上海档案,1998(4):14-18.
[34] 何嘉荪. 应该如何看待中外“文件”与“档案”概念的不同[J].浙江档案,1998(11):23-25.
[35] 陈忠海. 档案本质属性与档案属概念的对应关系——对档案本质属性的思考[J].档案学研究,2009(2):3-6.
[36] 王荣声,王玉声.档案是行为主体目的的行为[J].档案学通讯,1995(3):13-16.
[37] 张仕君. 档案本质属性研究之研究[J].四川档案,2002(2):3-5.
[38] 覃兆刿. 中国档案事业的传统与现代化——兼论过渡时期的档案思想[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25.
[39] 丁海斌,李娟.从信息划分与定义规则出发再谈档案定义[J].档案,2011(6):6-9.
[40] 伍振华. 传统的档案定义方式并没有陷入困境[J].档案学研究,1996(2):14-17.
[4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T26162.1-2010,信息与文献文件管理第1部分:通则[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43] 潘未梅. 文件档案概念辨析——以InterPARES项目为例[J].档案学通讯,2013(4):25-29.
[44] 特里·库克.1898年荷兰手册出版以来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R]//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文件报告集.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143-176.
[45] 何嘉荪,潘连根.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发展的正确道路[J].档案学通讯,1999(5):23-26.
[46] 陈兆祦. 谈档案学研究面向世界问题[J].兰台世界,1998(7):6-7.
[48] 特里·库克著,李音译.四个范式:欧洲档案学的观念和战略的变化——1840年以来西方档案观念与战略的变化[J].档案学研究,2011(3):81-87.
[1] 丁子涵, 张斌. 美国企业文件和档案管理机制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16, 30(6): 107-112.
[2] 曾伟忠, 盛明科. NARA网站档案研究板块信息检索工具和检索方式探析[J]. 档案学研究, 2016, 30(6): 78-82.
[3] 陶水龙, 王贞, 田雷, 白巍, 任文革. 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元数据分类与方案设计[J]. 档案学研究, 2016, 30(6): 83-90.
[4] 金波, 蔡敏芳. 大数据时代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创新[J]. 档案学研究, 2016, 30(6): 12-17.
[5] 丁海斌, 杨天昊. 中国古代“案族”文档名词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16, 30(6): 23-27.
[6] 毛天宇. 理论与实践视角下我国科技档案分类研究综述[J]. 档案学研究, 2016, 30(6): 18-22.
[7] 陈艳红, 姬荣荣. 关于游客诚信档案建设的现实思考[J]. 档案学研究, 2016, 30(6): 28-32.
[8] 滕春娥, 王萍.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问题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16, 30(6): 103-106.
[9] 周林兴, 刘星. UGC机制下档案用户虚拟在线社区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16, 30(6): 33-36.
[10] 郑金月. 关于档案与大数据关系问题的思辩[J]. 档案学研究, 2016, 30(6): 37-40.
[11] 曹玉. 国外档案管理伦理问题研究述评[J]. 档案学研究, 2016, 30(6): 4-11.
[12] 梁孟华. 面向用户的数字档案资源跨媒体知识集成服务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16, 30(6): 49-54.
[13] 孙爱萍, 沈蕾, 逯燕玲, 朱建邦. 国家层面私人档案信息资源体系的构建[J]. 档案学研究, 2016, 30(6): 55-59.
[14] 黄霄羽, 郭煜晗, 王丹. 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创新驱动 知识为王——2016年档案年会主题折射国内外档案工作的最新特点和趋势[J]. 档案学研究, 2016, 30(6): 60-65.
[15] 王协舟, 王露露. “互联网+”时代对档案工作的挑战[J]. 档案学研究, 2016, 30(6): 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