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档案学研究  2022, Vol. 36 Issue (5): 51-58    DOI: 10.16065/j.cnki.issn1002-1620.2022.05.007
  档案法规标准 本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档案利用场景中个人信息的分类保护研究
苗运卫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广州 510006
Research on Classified Protection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in Archives Access and Use Scenarios
Yunwei MIAO
School of Law,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全文: HTML    PDF(1026 KB)  
输出: BibTeX | EndNote (RIS)      
摘要: 

档案个人信息是档案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档案的社会利用而面临着权益受损的风险。通过《档案法》转介条款的指引,档案个人信息的保护以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立法为依据。但为了实现档案个人信息保护与利用的平衡,以及档案个人信息保护的精准化,还需要通过对档案个人信息的法益分层,形成档案个人信息的分类标准,并以此为基础选择不同的保护模式:首先是对承载隐私权法益的隐私性档案个人信息,采取个体赋权模式,通过权利化方式进行强化保护;其次是对承载一般个人信息法益的私人性档案个人信息,采取行为规制模式,规范利用行为过程以形成间接保护;最后是对承载超个人信息法益的社会性档案个人信息,采取数据开放模式,强调信息利用的同时予以最低限度保护。

Abstract

Archival personal inform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rchives content, but with the social use of archives, it faces the risk of rights and interests damage. Through the guidelines of the switch-over clauses of the Archives Law, the protection of archival personal information is based on legislation related to the protection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However,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archival personal information, as well as the precision of archival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for archival personal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stratification of legal interests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in archives, and choose different protection modes based on this basis. First of all, adopt the individual empowerment model for the private archival personal information that bear the legal interests of privacy, and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by making it a right. Secondly, adopt a behavioral regulation model to standardize the use of behavioral processes to form indirect protection for the private archival personal information which bears the legal interests of general personal information. Finally, adopt the data opening mode and emphasize the use of information and give minimum protection at the same time for the social archival personal information which bears the legal benefits of super-personal information.

出版日期: 2022-10-25
引用本文:

苗运卫. 档案利用场景中个人信息的分类保护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22, 36(5): 51-58.
Yunwei MIAO. Research on Classified Protection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in Archives Access and Use Scenarios. Archives Science Study, 2022, 36(5): 51-58.

链接本文:

http://journal12.magtechjournal.com/Jwk_dax/CN/10.16065/j.cnki.issn1002-1620.2022.05.007      或      http://journal12.magtechjournal.com/Jwk_dax/CN/Y2022/V36/I5/51

[1] 国家档案局政策法规研究司.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解读[N]. 中国档案报, 2020-07-02(1).
[2] 华林. 档案管理学新论[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7-10.
[3] 刘权. 网络平台的公共性及其实现—以电商平台的法律规制为视角[J]. 法学研究, 2020(2):42-56.
[4] 张新宝.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主要矛盾研讨[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5):45- 56,204-205.
[5] 程关松, 苗运卫. 相对人参与算法行政的困境与出路[J]. 东南法学, 2021(2):43-57.
[6] 王锡锌. 个人信息国家保护义务及展开[J]. 中国法学, 2021(1):145-166.
[7] [23] 程关松. 个人信息保护的中国权利话语[J]. 法学家, 2019(5):17- 30,191-192.
[8] 吕炳斌. 个人信息保护“入典”:体系功能及其与专门立法的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22(1):93-102.
[9] 王利明, 丁晓东. 论《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亮点、特色与适用[J]. 法学家, 2021(6):1-16,191.
[10] 王利明. 敏感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问题—以《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解释为背景[J]. 当代法学, 2022(1):3-14.
[11] 欧阳本祺.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益重构:从私法权利回归公法权利[J]. 比较法研究, 2021(3):55-68.
[12] 丁晓东. 个人信息的双重属性与行为主义规制[J]. 法学家, 2020(1):64-76,193.
[13] 程关松. 以人为本的法治观[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7:125.
[14] 尤尔根·哈贝马斯, 鲍永玲. 人的尊严的观念和现实主义的人权乌托邦[J]. 哲学分析, 2010(3):1-11,62,196.
[15] [德]阿图尔·考夫曼. 法律哲学(第二版)[M]. 刘幸义等,译.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1:201.
[16] 丁晓东.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比较法重思:中国道路与解释原理[J].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22(2):73-86.
[17] 张奎良. 人的本质:马克思对哲学最高问题的回应[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5):5-17.
[18] 曲新久. 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超个人法益属性[J]. 人民检察, 2015(11):5-9.
[19] 苗运卫, 程关松. 恶意网络爬虫行为侵害企业数据的刑法规制[J]. 法治论坛, 2021(3):81-93.
[20] 付新华. 个人信息权的权利证成[J].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21(5):123-140.
[21] 申卫星. 论个人信息权的构建及其体系化[J]. 比较法研究, 2021(5):1-13.
[22] 张翔. 个人信息权的宪法(学)证成—基于对区分保护论和支配权论的反思[J]. 环球法律评论, 2022(1):53-68.
[24] 王成. 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模式选择[J]. 中国社会科学, 2019(6):124-146,207.
[25] 张新宝. 从隐私到个人信息:利益再衡量的理论与制度安排[J]. 中国法学, 2015(3):38-59.
[26] 杨立新. 个人信息:法益抑或民事权利—对《民法总则》第111条规定的“个人信息”之解读[J]. 法学论坛, 2018(1):34-45.
[27] 苏永钦. 物权法定主义松动下的民事财产权体系—再探大陆民法典的可能性[J]. 厦门大学法律评论, 2005(1):1-42.
[28] [英]约翰·洛克. 政府论[M]. 杨思派,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163.
[29] 王怀勇, 常宇豪. 个人信息保护的理念嬗变与制度变革[J].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20(6):140-159.
[30] 吕炳斌. 个人信息权作为民事权利之证成:以知识产权为参照[J]. 中国法学, 2019(4):44-65.
[31] 王锡锌. 国家保护视野中的个人信息权利束[J]. 中国社会科学, 2021(11):115- 134,206-207.
[32] 倪丽娟. 公共管理视域下的档案管理范式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12(3):12-15.
[33] 龙家庆. 被遗忘权对档案工作的影响[J]. 档案学研究, 2022(1):43-50.
[34] 余昊哲. 记忆或是遗忘:档案事业如何应对被遗忘权的挑战?[J]. 档案学研究, 2021(6):64-71.
[35] 张贵红. 论数据的本质及其与信息的关系[J]. 哲学分析, 2018(2):119- 132,198-199.
[36] 宋烁. 政府数据开放宜采取不同于信息公开的立法进路[J]. 法学, 2021(1):91-104.
[37] 王运彬, 王小云. 档案价值实现的基础、转型与跨越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17(1):11-16.
[38] 梅夏英. 数据的法律属性及其民法定位[J]. 中国社会科学, 2016(9):164-183,209.
[39] 高富平. 个人信息保护:从个人控制到社会控制[J]. 法学研究, 2018(3):84-101.
[40] 宋烁. 论政府数据开放中个人信息保护的制度构建[J]. 行政法学研究, 2021(6):78-89.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